1955年,一份授衔名单送到毛主席手上,在翻看中将名单时,他突然停下来,问了一句:“周骏鸣怎么没在名单里?”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毛主席之所以特意问起周骏鸣,是因为这位老将的军旅生涯确实不同寻常。周骏鸣1902年出生于河南确山,17岁就离家参军。 他早年曾在冯玉祥的西北军服役,后来随二十六路军被调到江西“围剿”红军。 在苏区,他看到国民党军队焚烧村舍、屠杀百姓,而苏区人民则坚壁清野,许多地方空无一人,这让他感到苦闷和彷徨。 1931年12月,周骏鸣参加了宁都起义,跟随赵博生、董振堂加入了红军。起义部队改编为红五军团后,周骏鸣被提拔为团长。 在苏区,周骏鸣感受到了完全不同的氛围。老百姓夹道欢迎,送来猪肉饭菜,晚上还开欢迎会,朱德总司令多次来看望起义官兵,和大家促膝谈心。 这一切都让周骏鸣感觉自己“从此走上了光明大道”,但由于当时“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起义人员被另眼相看,周骏鸣最终被遣返回家。 临行前,朱德批给他60元钱作路费,并深情地说:“中国只有干革命,旁无出路”。 1932年初,周骏鸣回到确山家乡,开始寻找党组织。一年多没有结果后,他等不及了,自己组织了几十个人搞农民暴动,但很快就被国民党河南省主席刘峙派兵镇压了。 直到1933年7月,他才通过一个护兵的关系找到了时任中共确山县委书记的王国华,从此重新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5年3月,周骏鸣在漯河被捕,被押到开封监狱。在狱中,他得知敌人组织了一个假省委来诱捕地下党员。 为了揭穿这个阴谋,周骏鸣和狱友商量后,决定将计就计,在“悔过书”上签字,假意投降,以便出狱后及时通知党组织。 出狱后,他立即找到鄂豫边省委领导王国华、张星江,汇报了敌人组织假省委的阴谋。由于消息及时,鄂豫边省委断绝了同假省委的一切联系,避免了一场重大损失。 尽管周骏鸣此举保护了党组织,但1935年的这份“悔过书”却成为他后来评衔时的一个历史问题。虽然他的动机是为了革命事业,但书面材料的存在确实让事情变得复杂。 周骏鸣后来的革命贡献是显著的,他负责组建了鄂豫边区红军游击队,从最初的7个人3条枪,发展到后来数千人的豫南红军团。 抗日战争爆发后,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周骏鸣任团长。1939年以八团为基础成立新四军第五支队,周骏鸣任副司令员兼八团团长。 周骏鸣还参与了著名的半塔保卫战,他在战斗中表现出色,为保卫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陈毅后来高度评价半塔保卫战:“在华中,先有半塔,后有郭村。有了半塔,就有了黄桥。” 从北伐战争到解放战争,周骏鸣参加了许多重大战役,包括宁都起义、半塔保卫战、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凭他30多年的军旅生涯和战功,评中将军衔是绰绰有余的。 但在1954年,周骏鸣被调到水利部任副部长,离开了军队系统。按照当时的规定,已到地方工作的干部原则上不参加授予现役军衔。再加上1935年的那段历史,他最终没有出现在授衔名单上。 周骏鸣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革命道路上有时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这些选择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但最重要的是保持对革命的忠诚和信仰,个人荣誉得失都是次要的。周骏鸣虽然没有了军衔,但他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纪念。 信息来源: 人民网《新四军名将周骏鸣的军旅传奇》
“国军死了267位将军,而‘对方’只战死了一位将军!”93阅兵之后,台岛将军名嘴
【312评论】【28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