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肖华奉命调往北京,在赴任路上,他看到一名香烟小贩,顿时脸色大变:这不是当年杀害黄骅的凶手嘛!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天,北京前门大街人群熙攘,路边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一辆黑色轿车缓缓驶过,车内坐着刚被任命为总政治部副主任的肖华。 他无意间望向窗外,一个蹲在街角卖香烟的中年小贩引起了他的注意。就在小贩抬头招呼顾客的瞬间,肖华瞳孔骤然收缩,立即示意停车。 肖华强压内心震动,不动声色地走近烟摊。当他说出“老板,来包烟”时,小贩抬头瞬间脸色惨白,手中的香烟散落一地。这个化名隐藏多年的叛徒,终于在新中国的首都落网。 黄骅,这位1911年出生于湖北阳新县的革命者,自幼父母双亡,与嫂子相依为命。他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过长征洗礼,1941年被派往冀鲁边区任军区副司令员。 黄骅作风朴实,与战士同甘共苦,战术灵活多变,带领部队多次重创日军,深受军民爱戴。 当时掌控冀鲁边区的司令员邢仁甫,却是个充满旧军阀习气的角色。他曾是西北军阀马家军成员,虽加入共产党,却将部队视为私人财产。 邢仁甫生活腐化,挪用巨额军费修建奢华住所,甚至抛弃结发妻子与宣传队员同居。 随着黄骅声望日隆,邢仁甫感到极大威胁。1943年春,中央调邢仁甫前往延安学习,由黄骅暂代司令员职务,这更加深了他的嫉恨。 邢仁甫于是策划了除掉黄骅的阴谋,他拉拢收编的土匪冯冠奎和亲信潘特等人,伺机下手。 1943年6月30日,河北新海县大赵村阴雨绵绵。黄骅正在村内召开侦察通信工作会议。傍晚时分,会议室门被推开,冯冠奎带领四五名持枪歹徒突然闯入,向与会人员疯狂扫射。 黄骅当场牺牲,同时遇难的还有参谋主任陆成道、锄奸科科长陈彪等多名干部。 凶手得手后迅速逃离现场,虽然警卫部队全力追捕,但由于暴雨天气和凶徒对地形的熟悉,最终被其逃脱。 案发后邢仁甫假装悲痛,贼喊捉贼地签署通缉令追捕冯冠奎,实则试图掩盖自己是幕后主使的事实。 案件调查工作迅速展开,独立团团长冯鼎平向115师首长揭发了邢仁甫拉拢他叛变的罪行,证实了邢仁甫就是幕后黑手。 邢仁甫见事情败露,先后投靠日寇和国民党。他当上津南伪军司令,后又化名隐藏在国民党中。天津解放后,邢仁甫终于被抓获,1950年9月7日被公审枪决。 其他凶手也相继落得应有下场,冯冠奎投靠日军后反被日军击毙;邢朝兴和杨峥候被我军枪决;陈二虎死在国民党手中。唯有潘特侥幸逃脱,隐姓埋名长达七年。 潘特是个狡猾的罪犯,案发后他没有投靠任何势力,而是躲进偏僻山村。等到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化名潜入北京,在前门大街摆烟摊维持生计。 他本以为隐藏在闹市中可以逃避惩罚,没想到终究逃不过正义的眼睛。 1950年那个春日的相遇,改写了潘特的命运。肖华作为当年调查黄骅遇害案的负责人,对潘特的相貌特征记忆深刻。 当他在烟摊前认出潘特后,立即通知公安部门将其抓获。潘特最初还试图否认身份,但在确凿证据面前,最终不得不承认参与杀害黄骅的罪行。 1950年5月,北京市人民法院对潘特进行公开审理,依法判处其死刑。这起震惊华北的要案,在经过七年的漫长岁月后,终于画上了句号。 黄骅的生命定格在32岁,但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史上。为纪念这位英雄,新海县后来更名为黄骅县,让后人永远铭记他的牺牲与贡献。 信息来源: 河北省人民政府网《黄骅》 澎湃新闻网《黄骅之女带父母照片赴京观礼,“让他们看看祖国繁荣昌盛”》
1950年,肖华奉命调往北京,在赴任路上,他看到一名香烟小贩,顿时脸色大变:这不
玉尘飞啊
2025-09-23 20:39:5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