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谈判后,中国还是一单不下,特朗普收到警告,不能再糊弄下去 美国总统特朗普或许没想到,自己一手挑起的贸易战,到了2025年秋天竟会以这样一种尴尬的方式收场。 美国大豆迎来丰收季,中西部田地一片金黄,可农民的脸上却写满了苦涩。中国,这个曾经吞下美国大豆近三分之一产量的超级买家,如今一单未下。 中美谈判桌上,特朗普信誓旦旦要“赢回来”,结果是农产品订单清零,白宫收到来自农业州的警告声。 美国总统的“糊弄”策略,眼下可真玩不下去了。贸易战开打多年,到底是谁在承受最后的代价?中国的沉默背后又藏着怎样的盘算?答案远比表面复杂。 以往,农产品出口一直是美国对外贸易的王牌,尤其大豆,简直就是美国农民的“摇钱树”。中国数十年持续采购,直接撑起了美国农业带的半壁江山。 可今年,却成了冷场。美国农业局的数据一目了然,中国年进口量曾经超过三千万吨,如今几乎归零。大豆堆积如山,价格跌到谷底,农民开始上书白宫。 有人感叹,贸易战让豆农成了最先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农业链条上的机械、化肥、种子公司也跟着遭殃,生意一落千丈,裁员潮此起彼伏。 国内舆论压力直线上升,农业州的议员们公开喊话:再这么下去,支持特朗普的票仓恐怕要变天。 中国为何能在关键时刻“稳如泰山”,大豆为何成了反制的核心?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早早就布局了替代路径。 贸易战刚打响那会儿,中国迅速转向巴西、阿根廷等国,进口结构一变再变,巴西大豆市场份额一路飙升。 再加上国内加大种植补贴,国产大豆产量猛增。原本被动挨打的角色,转眼成了谈判桌上的“主动方”。 多轮中美磋商,中方话里话外都没提大豆合作。这样的“以静制动”,让特朗普的极限施压变得毫无用武之地。 美国媒体也开始反思,单边主义的贸易政策,反而让美国农民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一场贸易冲突,折射出的其实是中美两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博弈智慧。 对特朗普而言,失去农民的支持比什么都危险。2016年他就是靠着农业州的力挺才成功入主白宫。可贸易战的后遗症,如今正让他的竞选根基松动。 最新民调显示,农业州对特朗普的好感度大幅下降。农民不再相信口头承诺,他们更在乎实际订单。 特朗普一度试图用补贴“安抚”农民,但“补贴不是市场”,这句话已经在农业带传开。银行担忧农业债务,制造业裁员波及小镇经济,连传统支持者也开始质疑这场“必胜无疑”的贸易战到底值不值。 中方坚定不下单,已经明确释放信号:合作要有底线,谈判得讲规则。特朗普收到的警告,其实就是来自市场和选民的双重倒逼。再想用糊弄的手法混过去,已经行不通。 如今,全球贸易规则正在被重新书写。中国用实际行动说明,市场不是政治筹码,谁违背规则谁就要付出代价。 美国豆农的苦日子,是贸易战最真实的注脚。特朗普的政治算盘眼下算不清,国际社会早已看得明白。 单边主义行不通,合作需要平等和尊重。大豆不会说谎,市场也不会迁就任何政治表演。中美这场拉锯,已然是全球博弈的缩影。未来谁能真正主导规则,谁又能赢得市场,只能交给时间来验证。 贸易战让人看清了利益和规则的本质。中国不下单,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表态。 美国总统收到的警告,或许比以往更直白:国际市场从不认人情,只认真本事。选票不会等待,市场不会心软,规则不会为谁让步。 参考资料:收获季,中国订单至今为零,美国豆农感受痛苦 2025-09-23 06:45·环球网
美国承认,特朗普对华战略重大误判,美媒猛然发现:中国在抛美债。终于有自知之明了,
【15评论】【3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