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问高僧喜饶嘉措:人生真有轮回吗?对方的回答让主席连连称赞! 青海的风没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9-23 08:41:48

毛主席问高僧喜饶嘉措:人生真有轮回吗?对方的回答让主席连连称赞! 青海的风没什么温柔可言,吹在脸上像砂纸蹭皮。 1884年,在循化那片山沟里,喜饶嘉措出生了。家里人给他取了这个名字,大概也不懂它的分量,只觉得好听,图个吉利。那时候的山里人,没那么多讲究,一个娃娃刚学会走,就得帮着放羊、担水。可他没走这条路,七岁时就被送进庙里了。 当时庙里的冬天真冷。烛火照不亮整间屋子,喜饶嘉措小小一只,坐在经堂后排,腿脚发麻,眼皮耷拉。他也不是天生就坐得住的那种人,经文太多太重,他背一段忘一段,背错还要被打手心。 但他没跑,一直熬到了十四岁,被送去甘南拉卜楞寺,再后来去了拉萨哲蚌寺。 哲蚌寺是藏传佛教里的“天花板”地方,那儿的僧人,一个个脑子灵光,嘴巴也厉害。 辩经的时候,手掌一拍一拍地响,谁要是怯了,立马被压一头。 喜饶嘉措在那儿磨了十几年,最后拿下了“拉然巴格西”学位——说白了,就是科举里的状元一类。 别人拿了这称号,回去能做法台、主持,他却没回。他留在拉萨,开始搞经书出版。 搞书不是一件轻松事。他主持编校《布敦全集》,又参与了新版《甘珠尔》的刻印。冬天的拉萨,刻版工手上冻得掉皮,纸张一摞摞地搬,他不在屋里指点江山,而是亲自下场,一页页盯着校对。他常说,不准出错,一错就是几百年。 就是这样一个人,到了1937年,还坐不住。那年抗战爆发,他带着几个僧人,骑马进了草原,挨家挨户宣传抗战。他写了《告蒙藏同胞书》,还弄了篇《白螺的声音》,语言不讲文采,就一个劲地说:“日本人打来了,牛羊也不是你的了。” 他走进蒙古包,坐在炉火边,和牧民讲这些事。有时候人家听不懂,他就换一种说法,说:“今天他们打汉人,明天就能打咱们。”说完,点点头,把传单留在火堆旁边。有的牧民不识字,他也不催,只说一句:“你让你儿子念。”话说完,拍拍衣服就走。 到1949年,新政权要进藏了,马步芳那头的人动了心思,想拉他和十世班禅一起跑台湾。他没说一句狠话,也没上桌子拍板,只是摇了摇头。不去。他认定了哪边能带来和平。 那一摇头,很多人记了一辈子。 1950年他去了西安,在广播台前念稿子,对着麦克风劝西藏贵族派代表去北京。他的普通话不标准,咬字发音不清,但没人介意,他说得真。他说:“该谈,就得谈。”电波穿过雪山,传到拉萨,听说不少老僧都沉默了。 第二年,西藏代表团北上,阿沛·阿旺晋美领头,途经西安时去见他。 他把人请进屋,泡了茶,也没多寒暄,只说:“你放心,他们靠得住。”这话不是做场面,是几十年摸爬滚打得出的结论。 1953年佛教协会成立,他成了关键人物。 会上发言时,他说了句,“我们信仰佛法,也信得过国家。”底下有人点头,有人皱眉。他不在意。他知道这条路不好走,但得有人走。 接下来几年,他没停过。哪里乱,就往哪里跑。1951年青海贵德那边闹事,他带着人去了十七趟。那时候已经快七十岁了,走马山路不说,晚上还得熬夜写劝降书。那伙人后来真放下了枪,他也没邀功,只说一句,“早该收了。” 他去牧区慰问,带布、带茶叶、带粮票。他不只是送物资,他送的是信任。牧民看他骑马来,就知道不是官员,是熟面孔。他能讲经,也能讲政策,知道怎么说话别人听得进。 1959年叛乱又起,有人动摇了。他没。他站出来反对分裂,公开发话:“谁煽动对立,就是把火点回自家门口。”这话传出去,一些人不高兴,但他没改口。 他这辈子就是这样,认准的,不转头。 中央对他也有记挂。毛主席给他写信,周总理送了口明代铜钟,还在北京给他修了座禅院。 青海那边也拨了专款,给他老家修钟楼,钟就是那口明代的。 钟声敲响,几里外都能听到。 1968年,他在西宁走了。 走得安静,那时候没人敢张扬。火化后,骨灰送回循化。十 几年没人提,后来局势松了,人民日报发了篇文章,说他是“爱国老人”。那年是1980年。1987年,他的纪念馆建成了,钟楼也修好了。 馆里展出他的经卷、念珠、讲稿,还有当年毛主席的信。 有人走进馆子,看着那些旧物,不说话。走到钟楼下,碰巧有人敲了钟,钟声在山谷里回荡,一声拖着一声。 那声音像是把时间拉回去了,拉到那个穿着僧衣的老人,一手拿经卷,一手写劝书,嘴里说着:“你们该信的,不只是佛。”

0 阅读:66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