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泸州一老农上山采药,突然脚下一空,滑下一处悬崖,老农抬头一看,顿时吓得半死,头顶竟是两口摇摇欲坠的金色棺材! 深山采药本是寻常事,谁料一脚踏空竟意外发现千年古物。1987年秋天,泸州老农罗家贵的这一跤,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更让沉睡千年的汉代文物重见天日,这段离奇经历至今仍在当地传为佳话。 罗家贵今年六十二岁,世代居住在泸州合江县石龙村,他们家三代都是草药郎中。打从记事起,罗家贵就跟着父亲满山跑,认药材、学医理。父亲去世后,他成了村里唯一会看病配药的人。这些年来,村民有个头疼脑热都找他,他也从不收诊金,顶多收点药材成本费,在十里八乡口碑很好。 石龙村地处赤水河畔,这一带山高谷深,喀斯特地貌造就了无数悬崖峭壁。山里药材资源丰富,特别是长在悬崖边的石斛、黄连,药效最好。每年秋天药材成熟时节,罗家贵都要进山采药,为村民储备过冬常用药。 1987年农历九月初八,天气晴好,正是采药的黄道吉日。罗家贵早早起床,喝了碗稀粥,背起用了几十年的竹篓,带上镰刀和麻绳就出门了。他要去的地方叫鹰嘴岩,那里的石斛品质最好,但地势险要,一般人不敢去。 走了两个多钟头山路,罗家贵来到鹰嘴岩下。这地方果然名不虚传,岩壁几乎垂直,像刀劈斧凿一般。他仔细观察地形,选好攀爬路线,开始向上攀登。爬到半山腰,他看到岩缝里果然长着几株石斛,叶片肥厚,正是上品。 就在他伸手去够药材的时候,脚下的岩石突然松动了。罗家贵想抓住什么稳住身形,可手里只抓到一把枯草。整个人顺着山坡往下滑,竹篓撞在岩石上啪啪作响,碎石泥土哗啦啦往下掉。 滑了有十来米,罗家贵摔在一块平台上,腰疼得厉害。缓过神来一看,自己落在一个天然岩洞的平台上,四周长满青苔藤蔓。当他抬头看上方时,整个人都傻了——头顶三米处的岩壁凹槽里,竟然横放着两口棺材! 阳光从侧面照进来,棺材表面泛着金黄色光泽,看着年代相当久远。两口棺材一半嵌在岩壁里,一半悬在半空,下面几根发黑的木桩支撑着,看着摇摇欲坠,随时可能掉下来。罗家贵吓得浑身哆嗦,在农村,棺材本就不吉利,更别说这种悬在崖上的古棺了。 定下神来仔细看,棺材上雕刻着精美花纹,有龙纹云纹,还有些看不懂的古字。其中一口棺材侧面,隐约能看到”定海太守梁中李少君”几个字。虽然害怕,罗家贵还是多看了几眼,毕竟这辈子头一回见到这种稀罕物。 罗家贵试着爬回原路,可岩壁太滑,试了几次都失败了。他只好沿着平台找其他出路,绕过一块大石头,发现了条被杂草掩盖的小路。摸索了一个多钟头,总算回到山下。 回村后,罗家贵把这事告诉了村长王大勇。王大勇在县城工作过几年,见过世面,听完立刻意识到事关重大,马上给县文物管理所打电话。第二天,文物所所长王庭福带着两个工作人员赶到村里。在罗家贵带领下,他们来到鹰嘴岩实地查看。 王庭福是考古专业出身,确认这是汉代悬棺葬,从棺材上的铭文判断,墓主人李少君曾任太守。为了保护文物,文物所申请了专项资金。十天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团队到达现场,搭建专业脚手架,用了整整三天,才把两口棺材安全取下。 打开棺材,里面尸骨早已腐朽,但出土了不少随葬品:玉佩、铜镜、陶器,最珍贵的是一对作亲吻状的陶俑。专家认定,这对陶俑具有极高历史价值,证明中国古代早有亲吻礼仪,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罗家贵因发现文物有功,获得县政府颁发的荣誉证书和五百元奖金。他把奖金全部捐给了村小学购买图书。这次发现在考古界引起轰动,1999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专门报道此事。合江县也因此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汉代画像石棺博物馆。 罗家贵继续在山间采药行医,七十五岁才把医术传给儿子。每当有人问起当年经历,他总说那一跤摔得值,为国家保住了珍贵文物。八十六岁时,罗家贵安详离世,村民都说这是积德行善的好报。如今鹰嘴岩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修建了安全护栏和观景台,那两口金色棺材的故事,成为当地流传的佳话。 老农一跤摔出千年国宝,这段传奇故事是真是假?汉代石棺为何会出现在悬崖峭壁上?古人又是如何将沉重的棺材放置在那里的?如果您了解更多相关历史,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
1987年,泸州一老农上山采药,突然脚下一空,滑下一处悬崖,老农抬头一看,顿时吓
熹然说历史
2025-09-23 00:42:21
0
阅读: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