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王朔躲去美国,他说:“美国社会井井有条,我作为一个外国人在那里也有安

熹然说历史 2025-09-23 00:42:20

1997年,王朔躲去美国,他说:“美国社会井井有条,我作为一个外国人在那里也有安全感,原来我觉得美国的犯罪率很高,但其实那种犯罪率不太能侵害到我。” 一个以”流氓”自居的作家,为何会在事业巅峰期突然远走他乡?当年那个在北京横着走的”京圈老炮儿”王朔,在纽约街头却小心翼翼不敢坐地铁。是什么让他发出这番关于美国治安的感慨?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时代变迁? 1997年的春天,王朔拎着行李箱走进了首都机场。这一走,就是半年。 说起王朔,很多人的印象还停留在那个满嘴京片子、写”痞子文学”的作家身上。1958年生于南京的他,其实是个满族人,从小在北京军区大院长大。父亲是军队教员,母亲是医生,但王朔刚满月母亲就被调走工作,他在保育院里度过了童年的大部分时光。 军区大院的生活造就了王朔独特的性格。他跟叶京、郑晓龙这帮发小一起长大,爬树掏鸟窝,下河摸鱼,天不怕地不怕。1977年参加海军,在青岛当了几年兵,1978年发表处女作《等待》,从此走上了写作道路。 八十年代中期,王朔的名字开始在文坛响亮起来。《空中小姐》《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顽主》等作品让他声名鹊起。1988年更是被称为”王朔电影年”,四部根据他小说改编的电影同时上映。他那种调侃式的语言风格,被一些人称为”痞子文学”,但也赢得了大批读者的喜爱。 九十年代初是王朔创作的黄金期。他不仅写小说,还涉足影视圈,《编辑部的故事》《渴望》等电视剧都有他的参与。1994年,他和马未都、莫言等人创办了影视公司,风头一时无两。 但好景不长。从1994年开始,文坛掀起了一场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王朔的作品成了批判的靶子。有人说他”宣扬灰色人生观”,他筹备的几部电影都没能通过审查。1997年准备拍摄的《一去永不回》再次被毙,王朔意识到自己在国内的创作空间越来越小了。 恰好这时候,纽约有出版商邀请他去出英文版作品,斯坦福大学也发来了讲学邀请。王朔决定暂时离开,去美国看看。临走前,他对老搭档冯小刚说:“咱们分开吧,他们是冲着我来的。你有机会活,不要一起死。” 初到纽约的王朔格外谨慎。那时候纽约地铁被称为”罪恶之渊”,瘾君子、流浪汉混杂其中。王朔一开始根本不敢坐地铁,每次出门都打出租车,花费不少。他租住在曼哈顿的一间公寓里,每天去街角的咖啡店买早餐,然后回家看书写作。 有意思的是,姜文当时正好在纽约,想给王朔开个玩笑。他冒充美国总统助理给王朔打电话,说总统要接见他。王朔吓得不轻,生怕惹上什么麻烦,直到听出是姜文的声音才放下心来。 住了一个多月后,王朔终于鼓起勇气坐了一次地铁。虽然车厢里确实比较杂乱,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更有趣的是,有一次他晚上在曼哈顿世贸中心附近走路,迎面来了个黑人,两人都有点紧张,结果那个黑人先绕道走了。王朔后来自嘲说,可能对方把他当成越南人了。 在美国期间,王朔去了洛杉矶找作家阿城聊天,也去了旧金山、芝加哥等城市转转。他申请了杰出人才绿卡,两周就批下来了。纽约聚集着几十万艺术家,大家各干各的,互不打扰,这种氛围让王朔感受到了某种自由。 半年后,王朔回到北京。朋友们问起他在美国的感受,他说出了那句后来引起争议的话。有人说他崇洋媚外,有人说他说的是实话。王朔不在乎这些评价,他说自己只是如实描述了个人感受。美国确实适合想过安稳日子的人,但作为一个写中文小说的作家,他的根还是在中国。 回国后,王朔与冯小刚重新合作,年底《甲方乙方》上映,开创了中国电影贺岁片的先河。但相比九十年代的高产,王朔的创作明显放缓了。他搬到北京郊区,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 2007年,王朔出版《致女儿书》,表达对女儿的愧疚。他和前妻1994年离婚,女儿跟着母亲去了美国。多年后女儿结婚,王朔没有出席,他说自己没脸去。 如今王朔已经66岁了,很少在公众面前露面。2022年,他出版了140万字的《起初纪年》,这个曾经说”谁写长河似的小说谁就是傻子”的人,用十多年完成了这部巨著。那个曾经的”京圈老炮儿”老了,但他留下的作品和那段特殊经历,依然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朔当年对美国治安的评价,放在今天看来是否还成立?一个作家的异国见闻,为何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你怎么看待王朔这个人和他的选择?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141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