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广西6岁男孩父亲意外去世,母亲抛弃他带着弟弟离开,为了生存,他挖野菜、采野果,谁料,在14岁那年,他却收到了500万巨款,而他做的第一件事情竟然是拿出150万帮村里修路,无数人纷纷落泪! 2006年,广西一座大山深处的村子里,6岁的杨六斤迎来命运的巨变。父亲因意外离世,母亲带着年幼的弟弟改嫁远方,从此杳无音讯。祖父母身体早已不支,很快也相继去世。短短几年时间,一个孩子成了孤零零的孤儿。村里人提起他,都摇头叹气,说这孩子命太苦。 杨六斤没有依靠,只能靠自己,他还不懂得什么叫孤儿救助,更不懂社会上有福利政策。他每天在山里挖野菜,摘野果,遇到收割季节就去田间帮忙,换取一些口粮。遇到善心的邻居,会悄悄塞给他一碗饭或几块红薯,但没人能长期承担起养活他的责任。他渐渐练就了小大人的模样,干农活不怕累,脾气也很倔强,从不轻易向人开口要东西。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好几年,村子里时常能看到一个小小的身影,背着竹筐,翻山越岭,找野果野菜。夜里,他蜷缩在破旧的屋子里,裹着几件捡来的旧衣服入睡。日子过得艰难,却从未听过他抱怨。有人问他怕不怕,他说:“不怕,自己能活下去。” 2012年,当地一位记者听说了杨六斤的遭遇,决定把他的故事写出来。报道见报后,引起了社会强烈关注。人们无法想象,一个孩子在这样的年纪,居然能靠双手硬撑下去。短时间内,大量的捐助款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金额超过五百万元。 钱到账的那一刻,村里人都以为杨六斤会先给自己买新衣服、新房子,改善一下生活。可他做的第一件事,却是让人意想不到。他从善款里拿出一百五十万元,主动提出帮村里修一条通往外界的路。这条路在村民心里压了几十年,雨季泥泞不堪,运输粮食、接送孩子上学都十分困难。一个孤儿却在第一时间想到大家,村里人听说后,许多人当场落泪。 修路之后,杨六斤又提出设立一个小小的助学基金,帮助村里贫困孩子继续读书。他自己知道没书读的痛苦,所以更希望同龄人不要再走自己的老路。那一刻,村民们不再只是同情他,而是真心佩服这个孩子。 得到社会援助后,他开始慢慢寻回属于自己的人生,他曾试着联系母亲,但多年未有回应。最终,他选择放下执念,把更多心思放在学业上。社会各界帮他安排了转学,他改了名字,悄悄进入新的学校生活。为了不被外界过度关注,他刻意低调,很少对外谈起捐款和过往。 在新的校园里,他努力学习,成绩逐渐提升,他明白自己的人生不能一直被“苦命孤儿”的标签束缚。他想要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大山。几年后,他如愿考上大学,搬进宿舍的那天,他告诉室友:“我只是一个普通学生,不想别人总提我的过去。” 大学生活给了他新的起点,他和同学们一起上课、实习、参加社团活动,渐渐融入集体。他也时常回忆起小时候的经历,但更多是提醒自己珍惜当下。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公众关注度高的职业,而是进入一家普通公司,踏实工作,追求平凡生活。 如今,他已经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小家庭,对外界来说,他的故事曾经轰动一时,如今却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在村子里,通往外界的那条路依然畅通无阻,每当有人走在路上,都会想起当年那个孤苦伶仃却心怀善意的孩子。 杨六斤的一生经历过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也收获了社会的善意。他没有被苦难击垮,而是用善良和坚韧回应命运。如今,他不再是别人眼里的符号,只是一个凭自己努力过上平凡日子的人。
泪目了!广西,一个老爷子儿子没了,儿媳改了嫁,实在没能力养活三个孩子,没办法,只
【2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