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0月,曾志第一次回到井冈山,来到儿子石来发家里。这一年,她76岁。 石来发的身世很复杂。他出生于1928年11月7日,亲生母亲曾志才17岁。之所以记住这个日子,曾志回忆说是因为这一天是俄国十月革命纪念日,也是前苏联的国庆日。 石来发出生才26天,曾志和丈夫蔡协民就随部队下了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行军打仗不能带着孩子,就把他寄养在王佐部下一位叫石礼保的副连长家。 但是,石礼保夫妇毕竟也都是红军也要打仗,同样不能把孩子常带在身边,就把石来发送回了老家,交给了石礼保的岳母抚养。 1929年1月,井冈山失守前夕,敌人在井冈山疯狂地几轮围剿,他们组织了搜山队,搜寻留在山上的红军伤病员,斩草除根。 这段日子石礼保岳母抱着襁褓里的石来发,白天从来不敢露面。老人抱着孩子躲到后山的一个山洞里。她随身带着一个火炉、一点米糊,有时候是一个红薯。自己从来舍不得吃,她只用野草充饥。 晚上,老人抱着孩子偷偷下山,到刚生完孩子的邻居家里,给石来发讨口奶吃。 碰见敌人搜山,老人抱着石来发就躲进藏红薯的地窖里。可是一米多深的地窖,下去容易,再想爬出来就难了。就只能等着好心的乡亲晚上来找,把这一老一小从地窖里面拉上来。 石来发7岁那年,石礼保夫妇先后牺牲,祖孙俩的日子变得更艰难了。老人哭坏了眼睛,什么也看不见。她经常背一个米袋子,拿着一根棍子,让孙子牵着她走街串巷讨饭吃,祖孙俩吃的苦可想而知。 曾志再次见到儿子,已经是1951年,石来发23岁。 当时,曾志已是广州电力局局长兼广州西村电厂厂长,她托人打听到儿子的下落,安排儿子来到广州,这是母子第一次见面。 看到儿子,生性坚强的曾志第一次落泪了。 曾志想让儿子留在广州,白天到工厂做工,晚上去夜校读书识字。可石来发拒绝了。 他说:“算了吧,我已经成家,还分了田,分了地,我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还是回井冈山吧!再说,家里还有80岁的奶奶,没有我她就活不成,我得回去守着她,给奶奶养老送终,人得讲良心啊!” 曾志听了,连连点头。 她说:“来发,你做得对,应该回去,你虽然不识字,却懂得大道理,做人就是要知恩图报,我不能夺老人所爱。” 就这样,石来发回井冈山当了一辈子农民。母子一别,又是二十多年。直到1985年,石来发带着两个儿子来北京见母亲。此时,曾志已从中组部副部长的位置退下来。 石来发父子三人此行有点私事,他们想让母亲帮忙解决生活、工作上的一些困难。曾志第一次陪儿子孙子爬了长城,还给儿子第一次过了生日。 57年了,这是她给儿子过的第一个生日。直到这一天,家人才知道石来发的生日是1928年11月7日。 一天晚饭后,曾志感叹地说:“我们还能在一起真不容易,我有多少战友都牺牲了,还有多少像你一样的孩子,现在也没找到,和他们比,我们再幸福不过了。我是革命的幸存者,你们也是。作为咱们家的孩子,就更应该懂得回报。” 石来发懂了母亲,从北京回来后,他再也没有跟母亲提过要求。 198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60周年,曾志作为井冈山的一名老战士,被邀请回井冈山参加活动。趁此机会,她特地来到儿子的家里看望。一家老小终于团聚,曾妈妈有说不出的高兴。 这时的石来发还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不知道有个叫夏明震的人。 揭开石来发身世的是曾志和陶铸的女儿陶斯亮。对于曾志而言,儿子的亲生父亲是谁并不重要,反正都是烈士之子。 可陶斯亮不这么想。在母亲临终前几天,陶斯亮才下定决心问出个究竟。原来,石来发是夏明翰之弟夏明震的遗腹子。 夏明翰就是我们上学时背诵的《就义诗》的作者。“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家几乎满门抄斩,夏明翰、弟弟夏明震、妹妹夏明衡、弟弟夏明霹、外甥郭依庄,都那么年轻,没来得及留下后代就牺牲了。 石来发是夏明震的儿子,“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句就义诗,就更有现实意义了。
何香凝病危昏迷,总理看望突然清醒,提出一个请求,总理含泪答应“周公……我……还
【1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