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1月17日,路茗茗的父亲路遥逝世,同年,她跟随母亲林达移居北京,之后,林达与一位教授结婚,路茗茗也开始在北京读书,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一所大学,学习平面设计专业。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一年路茗茗才13岁,小时候她乳名叫“远远”,是父亲心中的小公主。她记得父亲总爱用指腹摩挲书脊,像是在跟书里的人打招呼。 父亲去世后,她和母亲带着几个纸箱离开西安,箱子里装着一本翻得卷边的《平凡的世界》,书脊上还留着父亲的指印。 火车哐当哐当晃了一夜,路茗茗靠在窗边,看着窗外的树往后退,眼泪啪嗒掉在书上,晕开了扉页上父亲“给茗茗,爸爸希望你永远活得热气腾腾”的字迹。 到北京后,母女俩最初挤在亲戚家的小次卧里。林达找了份翻译的活儿,天天趴在桌上写,台灯亮到后半夜。路茗茗放学回来,总能闻到厨房飘来的泡面味。 后来母亲再婚,新家有暖气,有大大的书桌,可路茗茗总觉得不自在。 她把父亲的手稿用牛皮纸包好,塞在衣柜最底层,那些泛黄的纸页上有父亲改了又改的句子,有咖啡渍,还有偶尔画的小笑脸。 2001年夏天,路茗茗拿着北京联合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站在衣柜前摸着那包手稿,心里忽然冒出个念头:“爸,我想把你的字弄得漂漂亮亮的,让更多人看见。” 她选择平面设计专业,就是希望让父亲的手稿焕发新生。在大学里,她像苦行僧般钻研专业知识,当同学们逛街看电影时,她总是泡在图书馆,别人抱怨作业太多,她却能把设计稿反复修改二十遍。 大学毕业后路茗茗想用自己学的专业设计父亲的著作,但收集父亲作品时才发现,那些出版社在版权到期后依旧在继续出版销售。 按照继承法,林达和路茗茗对路遥的遗产享有法定继承权。但因为当时路茗茗未满18岁,林达就与有关出版社签订了出版路遥作品的《图书出版合同》。 2004年,路茗茗将广州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和母亲林达告上法庭,起诉著作权纠纷。 法院经过审理认为,合同签订时原告不满18岁,监护人代签没有侵犯原告权益,不违法,属于有效合同。 路茗茗不服判决提出上诉,但北京市中级法院维持了原判。不过已经再婚的林达舐犊情深,最终决定无偿把版权全部转让给了女儿。 对路茗茗来说,判决结果并不重要,她起诉的初衷是为了维护父亲的尊严,是女儿对父爱的一种回报。她后来成为北京某文化公司的总经理,一直在为规范父亲作品而奔波。 路茗茗发现新浪网未经许可就把《平凡的世界》全文挂在了读书频道,她连夜给新浪发了律师函。 对方一开始说大家喜欢才转发,是帮路遥宣传。路茗茗在电话里据理力争:“我爸写这本书熬坏了身子,你们一句话‘宣传’,就把他的心血当免费的了?”官司打了半年,最终胜诉。 2020年,她又发现荔枝FM上有人把《人生》做成有声书没经过授权,立刻起诉。法庭上,对方律师说“现在谁还在乎版权?大家听着高兴就行”。 路茗茗拿出父亲的创作笔记,里面记着某天写了2000字,改了17遍,为了一个词想了半宿。 她声音不大却透着股倔劲儿:“他为每个字都拼过命,凭什么别人可以随便拿去赚钱?”最后,她又赢了,法院判荔枝FM赔偿50余万元。 有人发起路遥文学奖,想请路茗茗当顾问。她去看了章程,发现主办方里有好几个企业,奖项设置也模糊不清。她直接公开反对:“条件不成熟。我爸的名字,不能成了赚钱的幌子。” 这话一出,不少人骂她小题大做想垄断。她不解释,只是把更多精力放在整理父亲的手稿上。 路茗茗心里,父亲不只是个大作家,更是会把她架在脖子上逛公园的人,会在她发烧时背着她跑三站地去医院的人。 家里生活拮据,但路遥总是舍得为女儿花钱。路茗茗小时候想要学习钢琴,路遥硬是借钱给女儿买下了一架钢琴。 这些甜和涩,像钢琴的黑白键,拼出了路茗茗记忆里的父亲。他不是完美的丈夫,却在能力范围内,给了她最多的糖;他不是常伴左右的父亲,却用文字告诉她,人要活得有劲儿。 如今的路茗茗,依然守护着父亲留下的文学遗产。她用自己的方式让父亲的作品在数字时代继续发光发热,让那些藏在手稿里的温度,那些跨越了时代的共鸣,继续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因为她深知,父亲不只是她一个人的父亲,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学符号,是无数人心中的精神坐标。 信息来源: 海淀法院网—“荔枝FM”擅播《平凡的世界》有声读物,法院判赔50余万元 人民网—熊琦:网络侵权赔偿数额低 侵权成本远低于授权成本 澎湃新闻—寂寞路遥:临终前,最亲的人都离他远去
S妈联手具俊晔才四天,风向就变了。本想着母女连心,打官司争口气还能分到好处,可张
【8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