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中国原子弹奠基人之一的王承书,扔下丈夫儿子不辞而别,其丈夫张文裕翻遍

玉尘飞啊 2025-09-13 11:42:09

1961年,中国原子弹奠基人之一的王承书,扔下丈夫儿子不辞而别,其丈夫张文裕翻遍北京城,17年后,一个白发老太太站在家门口,一名男子愣住了,突然冲过去抱着她嚎啕大哭。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是1978年的一天,张文裕和孩子们几乎认不出门口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他们最后一次见到王承书时,她还是一头黑发的中年学者,如今归来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 那一刻,积压了十七年的思念与委屈化作泪水,全家人抱在一起痛哭失声。 王承书1912年生于上海书香门第,从小展现出非凡数理天赋。长大后她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成为班里唯一的女生,成绩却始终名列前茅。 1934年她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获得金钥匙奖,之后继续攻读研究生。 在燕京大学,王承书遇到了相伴一生的爱人张文裕。两人志同道合,1939年结为夫妻,没有豪华婚礼,满屋的学术期刊就是他们最好的新婚礼物。 1941年,王承书获得赴美密歇根大学深造机会。当时美国名校普遍不接收已婚妇女,但王承书的卓越才能让校方破例录取。 在美国,她与导师乌伦贝克共同提出“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轰动国际物理学界。导师称赞她是“了不起的人才”,同行认为她若继续研究下去极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虽然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科研环境,王承书无时无刻不思念祖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来,她立即与丈夫决定回国报效。 美国当局多方阻挠,他们不得不将重要资料分装成300多个邮包先行寄回国内,历经多年斗争才于1956年踏上归途。 回国后王承书满腔热情投入科研工作,1958年,钱三强邀请她转向热核聚变研究,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46岁的她毫不犹豫地说出“我愿意”。 1961年,中国原子弹研制进入关键阶段,浓缩铀生产技术遇到瓶颈。钱三强再次找到王承书,希望她承担铀同位素分离研究任务。 这项工作需要绝对保密,意味着必须隐姓埋名,放弃所有学术荣誉,甚至与家人断绝联系。面对国家需要,王承书再次平静地说出那三个字:“我愿意”。 这一次选择改变了王承书的人生轨迹,她悄悄告别丈夫和年幼的孩子,只带简单行李前往西北核基地,一别就是十七年。在这些年里,她仿佛从人间蒸发,连最亲的家人都不知道她的去向。 在戈壁滩上的504厂,王承书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当时苏联专家撤走,带走了所有图纸和数据,他们只能从零开始。 没有先进计算设备,就用算盘和手摇计算机进行海量计算;生活条件艰苦,住在简陋帐篷,忍受着巨大温差和风沙侵袭。 1964年初,高浓铀研制进入最后阶段。工厂里数千台机器分五批启动,每一次试验都牵动人心。 当最后一批产品数据出炉时,一直紧锁眉头的王承书终于露出笑容,中国终于掌握了高浓铀生产技术,比原计划提前了113天!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上空升起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当举国欢庆时,王承书和她的同事们仍然默默无闻,继续坚守在保密岗位上。 原子弹成功后,钱三强第三次找到王承书,希望她继续隐姓埋名从事核事业研究。没有任何犹豫,她再次说出“我愿意”。她彻底消失在国际物理学界,甚至丈夫张文裕也多年不知道她的下落。 直到1978年,王承书才结束隐姓埋名的生活回到北京,此时她已白发苍苍,与分别时判若两人。 当她突然出现在家门口,丈夫和孩子们几乎认不出来。十七年的思念化作泪水,全家人抱在一起痛哭。 晚年王承书依然保持简朴作风,将大部分工资交党费或帮助他人。1992年丈夫张文裕去世后,她将两人积蓄10余万元捐给“希望工程”,在西藏萨迦县建成“文裕小学”。 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与世长辞。遗嘱中她要求遗体捐医学研究,书籍资料送核理化院,存款全部捐给“希望工程”。 王承书用三个“我愿意”回答了祖国三次召唤,用三十年隐姓埋名换来了国家核事业的突破。她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她的名字和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国科技发展的丰碑上。 信息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王承书:只要祖国需要,“我愿意”》 共产党员网《她,被赞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背后的女功臣!》 中国网《因为这个纪念馆 她的名字和事迹为更多人知晓》

0 阅读:109

猜你喜欢

玉尘飞啊

玉尘飞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