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1月25日,宋庆龄的保姆李燕娥走进厨房不久,厨师何元光如疯了一般,举

盘盘鸭 2025-09-12 17:49:44

1961年11月25日,宋庆龄的保姆李燕娥走进厨房不久,厨师何元光如疯了一般,举刀对她一顿乱砍……幸好抢救及时,保住了命,只是全身各处都是刀伤,仅头上那一处就缝了十几针。这是有什么深仇大恨?这么下得去狠手! 当华东医院的医生给李燕娥包扎完最后一处伤口时,忍不住叹了口气:“再晚来十分钟,失血过多就真的救不回来了。” 消息传到宋家,工作人员都慌了神,没人敢想象,那个每天安安静静给宋庆龄整理衣物、准备茶水的李燕娥,会遭遇这样的暴力。 更让人揪心的是,宋庆龄当时正在外地疗养,大家怕她受刺激,没敢立刻说实话,可谁也没想到,当天深夜,宋庆龄竟突然从梦中惊醒,说“梦见阿燕浑身是血,在喊我”,坚持要连夜赶回上海。   这场“心有灵犀”的梦,藏着两人早已超越主仆的情谊,李燕娥对宋庆龄而言,早已不是“照顾生活的保姆”,而是“守住家的人”。 1927年李燕娥辗转进入宋家时,还是个刚从不幸婚姻里逃出来的广东姑娘,父母双亡、被丈夫家暴的她,揣着仅有的几件衣服来到上海,原本只想找个能安身的活计。 可她的细致与妥帖,慢慢成了宋庆龄生活里的“刚需”:宋庆龄有轻微的失眠,李燕娥会提前在她卧室放好熏衣草香囊; 宋庆龄喜欢吃广东菜,李燕娥就偷偷向老家的亲戚学,把清蒸鱼、煲仔饭做得地道;连宋庆龄书房里的书,李燕娥都记得哪本放在第几层,哪页夹着书签。 时间久了,宋庆龄常说:“家里少了谁都能转,少了阿燕,我总觉得不踏实。”   而何元光的行凶,看似是“报复”,实则是对自己贪念被揭穿的恼羞成怒。当时何元光负责宋家厨房,表面上勤快,背地里却屡屡破规矩; 采购大米时,他会故意多报数量,把多余的米拿出去换酒;买蔬菜肉类,总挑不新鲜的以次充好,差价揣进自己口袋; 更过分的是,他还偷偷把乡下的亲戚带到厨房住,夜里用宋家的煤气做饭,浪费粮食不说,还差点引发火灾。 工作人员碍于他“资历老”,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有李燕娥觉得“这是对先生不负责”。她没有直接指责何元光,而是把观察到的情况整理好,如实告诉了负责宋家事务的同志。 在她看来,“守好先生的家,比不得罪人更重要”。可这却成了何元光的“心病”,他觉得李燕娥“多管闲事”断了自己的“财路”,心里的怨恨越积越深,最终酿成了持刀伤人的惨剧。   宋庆龄回到上海的那天,车刚停稳就直奔客厅。当她看见坐在椅子上头缠纱布、脸色苍白的李燕娥时,一向端庄从容的她,脚步都乱了。 她快步走过去,轻轻握住李燕娥的手,指尖触到绷带时,眼泪瞬间掉了下来:“阿燕,你受苦了。” 那天之后,宋庆龄对李燕娥的称呼变了,从“小李”“阿燕”改成了“李姐”;吃饭时,她会特意让李燕娥坐在自己身边,把她爱吃的菜往她碗里夹; 李燕娥复查时,宋庆龄不仅安排专车,还亲自提前给医生打电话,反复叮嘱“一定要好好治”。 有工作人员不解,问她为何对一个保姆如此上心,宋庆龄说:“她不是保姆,是我的家人。家人受了伤,我怎能不心疼?”   李燕娥康复后,身体大不如前,经常头晕,干不了重活。宋庆龄干脆不让她再做任何家务,只让她陪着自己——白天一起在院子里晒太阳,宋庆龄织毛衣,李燕娥就在旁边帮着理线; 晚上一起看新闻联播,李燕娥会给宋庆龄泡上一杯温茶,提醒她“茶凉了对胃不好”。 有一次宋庆龄感冒发烧,夜里咳嗽得厉害,李燕娥硬是坐在床边守了一夜,每隔一小时就给她换一次额头上的湿毛巾。 第二天宋庆龄醒来,看见李燕娥满眼红血丝,心疼地说:“你身体不好,怎么还熬通宵?”李燕娥却笑着说:“先生病了,我哪睡得着。”   这样的相伴,一过就是二十年。1981年宋庆龄病重时,特意把秘书叫到床前,留下了几个遗愿,其中一条格外明确:“我去世后,要和李姐合葬在一起。” 当时李燕娥就站在床边,听着这句话,眼泪无声地淌下来——她知道,先生是想让她们这辈子的情谊,能延续到下辈子。 宋庆龄去世后,李燕娥像丢了魂,经常一个人坐在宋庆龄的书房里,摸着书桌上的钢笔发呆;厨房飘来饭菜香时,她会下意识地问工作人员:“先生今天想吃什么?” 没过三年,李燕娥也因病去世,按照宋庆龄的遗愿,她的棺木被安放在宋庆龄墓旁,两座墓相隔不过三尺,就像她们生前并排坐着晒太阳的样子。   如今,上海宋庆龄陵园里,这两座紧紧相邻的墓前,常年摆放着鲜花。 每年都有来自各地的人来这里祭扫,有研究宋庆龄生平的学者,有带着孩子来接受教育的家长,还有特意来聆听她们故事的普通人。 陵园的纪念馆里,还陈列着她们当年一起用过的织针、茶杯,旁边的文字介绍里写着:“她们超越主仆,成为彼此的家人,用数十年的相伴,诠释了最真挚的情谊。”   参考资料: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孙中山宋庆龄牵手十年:革命与爱情融为一体(组图)2014年03月12日 文摘报—— 流言下真实的宋庆龄2019年06月22日

0 阅读:90
盘盘鸭

盘盘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