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被关押了12年的廖耀湘,走出了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随即便受到了周总理的

历史趋势解码 2025-09-07 02:39:35

1961年,被关押了12年的廖耀湘,走出了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随即便受到了周总理的亲自接见:“听说你离开了功德林了,国家想给你个特殊任务,不知道你愿不愿意为人民服务?” 廖耀湘这个名字,在1960年代初的中国可谓无人不知。作为黄埔军校第六期的高材生,他曾远赴法国圣西尔军校深造,回国后成为蒋介石手下的得力干将。在抗日战场上,更是有丛林之虎的称号。1939年时他带着自己的新编22师攻克昆仑关,全歼守军日军6000人。这可是中国第一次全歼日本甲种师团。可谁曾想,这样一位抗日英雄,在解放战争中却成了阶下囚。 1948年,辽沈战役爆发,廖耀湘指挥的”西进兵团”在辽西地区被我军全歼。当时还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矮胖子,白净脸,金丝眼镜,湖南腔,不要放走廖耀湘!”被俘时的狼狈模样让这位昔日的名将颜面尽失。 进入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后,廖耀湘的表现可以说是典型的”死鸭子嘴硬”。由于对自己的失败不服气,所以廖耀湘在成为战俘后,改造上不太积极,经常在功德林里叫嚣重新带兵打一仗,输了自己才服气。这种态度让他连续错过了前两次特赦机会。 转机出现在1951年。面对这样的情况,刘伯承想到了正在关押的廖耀湘,一想到他曾是黄埔学员,还在法国留过学,绝对有这个能力胜任。刘伯承邀请廖耀湘到解放军军事学院讲课,这个举动让廖耀湘大为震撼。一个战犯给胜利之师讲课,这在当时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在解放军的队伍中,他感受到了尊重、亲切,这份感情也是他思想发生转变的重要因素。廖耀湘开始认真反思自己的人生道路,积极参与改造学习。在功德林的时候,他就将《哥达纲领批判》全部背了下来,要求学习的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他也有着很深的见解。 盼星星,盼月亮,廖耀湘终于盼来了第二次特赦的消息,但他的名字还是没有出现。直到1961年12月的第三次特赦,这时候廖耀湘已经不抱任何希望,所以在宣布特赦名单的时候,廖耀湘抱着过客态度前往参加,所以在读到自己的名字的时候,廖耀湘一时间没能反应过来。 出狱后的几天里,廖耀湘还在想着自己今后的路该怎么走。特赦后按照惯例,身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总理会组织黄埔同学会,帮助那些刚刚回归社会的”同学”摆正心态,赋予他们在新时代的新任务。 席间,周总理看到廖耀湘后十分高兴,特意走上前,拉着他的手笑着说道:“你终于自由了,组织上有一个任务交给你,不知道你愿不愿意接受?”廖耀湘当时就懵了,以为周总理是要他去军校当教员,毕竟他之前在刘伯承那里有过经验。 没想到周总理接下来说的话让廖耀湘更加意外。按照申伯纯主任的要求,廖耀湘写下了一篇《辽西战役纪实》,把蒋介石的刚愎自用和出尔反尔体现的淋漓尽致。原来,国家需要他做的是文史专员的工作,整理民国时期的军事政治史料。 根据后来的聊天,廖耀湘了解到,整个文史资料整合工作已经从1959年开始启动,全部资料高达4200万字。为了能够将民国史料抢救性的完善,眼下需要一个关键性的权威整理者。而廖耀湘作为蒋介石的嫡系将领,对国民党内部的人事变迁、决策过程都了如指掌,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 廖耀湘并没有第一时间答应,而是沉默片刻,周总理见状只是微微表示:“蒋介石对你有知遇,写不写是你的自由”。这句话让廖耀湘深受触动,周总理没有强迫他,而是给了他选择的自由。廖耀湘一听也没多说什么,而是十分爽快的答应了,同时还表示:“即使我自己写不了,也会请人代写,保证完成总理交代的任务。” 特赦人员特赦之后,要在农村劳动一年,了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疾苦,廖耀湘被分配到东郊的红星人民公社。在人民公社的这一年,廖耀湘真正体会到了新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状态,这与他之前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看到的民不聊生形成了鲜明对比。 1963年初,廖耀湘结束劳动锻炼回到北京,经周总理提议,廖耀湘被任命为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文史专员,正式参加国家机构工作。在这个岗位上,廖耀湘如鱼得水。他不仅撰写了大量关于抗日战争和国民党内部斗争的回忆录,还协助整理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1964年,根据周总理的提议,廖耀湘当选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当统战部的同志将政协证送到廖耀湘手中时,廖耀湘激动地连声说道:“太意外了!太意外了!”这位昔日的国民党将军,真正成为了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参与者。 当天晚上,廖耀湘就给周总理夫妇写了一封信,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请周总理夫妇当自己的入党介绍人。从战犯到公民,再到想要入党,廖耀湘的思想转变之彻底,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 1968年12月2日,廖耀湘因心脏病突发去世,终年62岁。1980年5月30日,全国政协为他补开追悼会,将他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这位从黄埔军校走出来的将军,用自己的后半生证明了什么叫浪子回头,什么叫为人民服务。

0 阅读:139

猜你喜欢

历史趋势解码

历史趋势解码

预测历史趋势,揭示背后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