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年,宰相王铎携带家眷三百多人告老还乡,途中被土匪劫杀无一生还。而幕后的黑手,竟是一个著名的天才诗人。 那时候的唐朝早没了往日的风光,藩镇混战把天下搅得稀烂,官道上随处可见逃荒的流民,连官兵都懒得管路上的闲事。王铎今年六十有五,头发都白透了,背也有点驼,手里攥着那本皱巴巴的告老诏书,心里头满是疲惫。他做了大半辈子官,从翰林学士做到宰相,陪着皇帝熬过了好几次兵变,如今只想带着家人回洛阳老家,种种花、读读书,安安稳稳过完最后几年。 出发那天,洛阳方向来的老仆还劝他:“老爷,如今路上不太平,要不咱多分几拨走,别这么张扬?”王铎却摇了摇头,他一辈子没贪过公家一分钱,家眷虽多,带的也多是衣物和书籍,没什么值钱东西,想着就算遇到土匪,说清楚身份,总能留点情面。可他忘了,乱世里的坏人,哪会讲什么情面。 队伍走到汝州郊外的山谷时,天已经擦黑了。刚转过一道弯,突然从两边山坡上冲下来一群蒙面人,手里拿着明晃晃的刀,二话不说就往人堆里冲。护卫的家丁虽说也带了兵器,可哪是这些亡命徒的对手,没半个时辰就倒了一地。王铎躲在马车里,听见外面妻儿的哭喊,心里头像被刀割一样。他掀开车帘想求情,却被一个蒙面人迎面一刀,再也没了声息。 这群土匪怪得很,既不抢车马,也不翻行李,杀完三百多口人后,一把火烧了马车,转身就钻进了山林,连个脚印都没怎么留。消息传到长安,朝堂上下都炸了锅——好歹是前宰相,带着全家还乡竟落得这般下场,皇帝当即下令汝州官府限期破案。 负责查案的官差叫周朴,是个出了名的倔脾气。他带着人在山谷里搜了三天,除了烧焦的木头和血迹,啥也没找到。直到第四天,一个砍柴的老汉说,案发前一天,见过几个陌生人在山谷附近的破庙里歇脚,其中一个人手里拿着块刻着“韦”字的玉佩。 周朴心里一动,这“韦”字让他想起一个人——当下最有名的诗人韦庄。韦庄的诗传遍了大江南北,连街边的小酒馆里都贴着他写的《菩萨蛮》,谁不夸一句“天才”?可周朴记得,去年韦庄考进士时,主考官正是王铎,当时韦庄的文章写得极好,却没中榜,后来有人说,是王铎觉得韦庄的诗里“满是悲戚,少了点为官的刚正”,把他的名字划掉了。 带着这个怀疑,周朴悄悄去了韦庄在长安的住处。他没直接抓人,而是假装成诗迷,跟韦庄聊起了诗。聊着聊着,周朴故意提起王铎的事,说:“韦先生,您说前宰相遭此横祸,是不是太可惜了?”韦庄手里的茶杯顿了一下,眼神暗了暗,只说了句“乱世无常”,就岔开了话题。 这细微的反应让周朴更确定了疑心。他又去查了韦庄最近的行踪,发现案发前半个月,韦庄曾派人给汝州的一个土匪头目送过五十两银子。证据摆在面前,韦庄再也没法抵赖了。 被抓那天,韦庄没挣扎,只是抱着他的诗集坐在地上。面对周朴的质问,他终于说了实话:“我恨他。当年我寒窗苦读二十年,就盼着能中进士,为朝廷做事,可他一句话,就毁了我的前程。后来我虽也得了个小官,可处处受人排挤,看着他风风光光告老还乡,我就想,凭什么他能安稳一辈子,我却要在底层挣扎?” 周朴听完叹了口气:“可您的诗里,写的都是百姓的苦,写的是乱世的难,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韦庄苦笑一声:“诗是诗,人是人。我写得出人间疾苦,却管不住自己心里的恨。” 最后,韦庄被判了斩刑。行刑那天,长安的百姓都去了刑场,有人哭,有人骂——哭的是这么好的诗人没了,骂的是他不该为了私怨害了三百多条人命。他死后,他的诗还在传,只是人们再读“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时,总会想起这个才华横溢却被仇恨毁掉的人。 其实这故事说到底,不过是想告诉大伙儿:再高的才华,也抵不过心里的歪念;再难的境遇,也不该拿别人的性命当发泄的出口。乱世里的日子苦,可守住心里的正道,才是真的难能可贵。 (注:本文根据《旧唐书·王铎传》《新唐书·艺文志》及唐末文人轶事改编,部分情节为艺术创作,旨在传递正向价值观。)
唐朝末年,宰相王铎携带家眷三百多人告老还乡,途中被土匪劫杀无一生还。而幕后的黑手
历史趣闻社
2025-09-07 01:48:3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