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50岁的张秉荣从沈阳变压器厂车间党支部书记岗位退休,为补贴家用,她将自家十三纬路15平方米的临街平房收回,带领子女创办“四季抻面馆”,创业初期仅5张桌子,聘请山东师傅制面,以老母鸡熬汤,定价大碗9毛、小碗7毛,坚持“洁净卫生、薄利多销”原则,迅速吸引顾客蹲街捧碗就餐。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8年夏天,张秉荣刚从沈阳变压器厂退休,五十岁的她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得琢磨下一步的生活打算,厂子里干了几十年,从工人做到车间书记,习惯了忙碌,一下闲下来,心里反倒空落,退休金不多,家里七口人,花销一点没减,她知道得自己动手,不能等靠。 家里那间十三纬路的小房子,是她用原来那17平方米的旱楼换来的,临街,位置不错,起初租给别人当饭馆,想着能收点租金补贴家用,可对方没撑到几个月就黄了,赔了一笔装修费不说,还落下一堆烂摊子,张秉荣一看,这事儿不能再交给别人,干脆自己动手做起来,不成也算尽力。 她决定开面馆,不是因为多喜欢面,而是因为现实所迫,做吃的门槛低,只要肯下功夫,就能糊口,她找来师傅学拉面,自己去药铺挑香料,买来最好的鸡,熬汤得熬足火候,不偷工不减料,一开始小房子里连前厅带厨房总共也就十五六平米,五张桌子一摆,转身都难,但她做事有一股狠劲,哪怕条件差也不凑合。 那时候面条一大碗卖九毛,小碗七毛,价格亲民,用料却实在,每天熬汤、抻面、洗碗、擦地,她样样亲力亲为,她知道,顾客嘴里不含糊,想让人回头,得靠一口真材实料的汤和劲道十足的面,店里不大,名气倒是渐渐传了出去,附近的工人、小贩、中午没地儿吃饭的学生,纷纷拎着碗来排队,没位置的,干脆蹲在路边吃,小小的面馆,在尘土飞扬的街道上冒出了热腾腾的烟火气。 她给店起名叫“四季”,意思简单,饭这东西,四季都得吃,日子再难,也不能没口热的,起初谁也没想到这名字会在之后引出一场风波,三年后,面馆搬到五爱市场那边,生意一下子冷清不少,顾客找不到了,她干脆写了张红纸贴门口,告诉老主顾“老张太太搬这儿了”,果然,老熟人闻着味找了过来,生意渐渐回暖。 等她再回十三纬路时,街两旁竟冒出好几家“四季抻面”,连招牌都做得一模一样,她一看不对,马上改成“老四季”,想拉开距离,可没多久,隔壁就又冒出个“老四季”,字体都学,那时工商管理还没联网,维权困难重重,张秉荣憋着一股劲,收拾资料跑到北京申请商标,四年后,名字终于批下来,她拿着批文找上工商执法,连着取缔了十几家仿冒店,终于守住了自己一手打下的招牌。 那时候她也没闲着,趁着名气起来,借钱扩店,把隔壁酒馆打通,换上新的装修,不锈钢操作台、白瓷砖、抽水马桶样样上阵,食客不再蹲街边,坐上了皮沙发,可尽管门面光鲜,价格一直没涨,鸡汤面仍是原来的价钱,她常说,顾客排长队吃饭,不是为了坐沙发,是为了那一碗热乎的良心。 鸡架是张秉荣后来加的,原本是熬汤剩下的鸡骨头,她不舍得扔,清洗干净,加料烤制,结果大受欢迎,之后干脆专挑肉多的鸡架,调料配方里用上了二十多种香料,凌晨三点就开始准备,鸡架和抻面成了黄金搭配,配上雪花啤酒,成了不少沈阳人心头的标配。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物价飞涨,很多小吃店都在涨价,她却咬牙坚持三年没动一分钱,有顾客心疼她,吃完饭在碗底压钱,她发现后追出去还给人家,还有人建议她涨点价,她只说:“我能熬得住,”她设了个自助找零箱,几十年了,从没少过一分钱。 后来,孩子们接手店里事务,张秉荣定下规矩:不加盟、不上市、不融资,她最怕质量下滑,最怕别人借着“老四季”的名头糊弄顾客,资本找上门,她家人一口拒绝,她说这碗面靠的是口碑,不是广告,每一家分店都要现熬鸡汤、手工抻面,哪怕多花时间,也不能图省事。 如今,“老四季”在沈阳已经有二十多家直营店,每年接待上百万顾客,鸡架的花样越来越多,有烤的、熏的、拌的,香得让人走不过门口,面馆从最初的十五平米扩展到如今四十多平米,装着空调、亮着灯,吃饭的人却和当年一样,图的是实惠和踏实。 信息来源:老胡.《愿我们被世界温柔爱国》2022.第142页
1988年,50岁的张秉荣从沈阳变压器厂车间党支部书记岗位退休,为补贴家用,她将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02 19:36: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