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专家:每当中国开始量产某产品,美国的同行就面临着衰败   这不是猜测,而

源源谈国际趣事 2025-08-30 10:30:02

美国经济专家:每当中国开始量产某产品,美国的同行就面临着衰败   这不是猜测,而是不少美国经济学者和企业高管私下都在聊的现实,从无人机、锂电池,到如今的民用造船和新能源设备,节奏相似得让人发怵,背后牵扯的不光是商业竞争,更悄悄搅动着国际军事格局的微妙平衡。   说起“中国量产”带来的行业震动,第一个绕不开的就是无人机领域,大疆是一个典型案例。   2010年代初期,美国还有不少无人机企业试图抢占消费级和工业级市场,比如3DR Robotics曾经被看好能与之抗衡。   但到了2017年左右,大疆凭借成熟的供应链和快速迭代能力,把产品价格压到同性能美国产品的一半甚至更低,结果很多美国公司只好逐渐退出大众市场。   这不仅仅是商业问题,美国国防部2023年曾多次讨论过“对中国无人机依赖度”的隐患,毕竟连美国边防部门和部分军事训练单位都采购了大疆平台,后来美国虽然通过政策限制部分采购,但供应链替代的难度依然存在。   类似的情况发生在新能源电池产业,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成为全球动力电池巨头后,美国虽然试图推动本土建厂,但成本和技术迭代速度依然落后。   2024年初,特斯拉被传出加大采购中国磷酸铁锂电池,而美国本土电池企业如Quantum Scape的固态电池量产却一再推迟。   这带来的不仅是市场问题,也影响到美国军工产业,例如军用储能设备、潜艇和航空航天领域的电池供应,以往多数来自日韩或本土,如今却不得不考虑多元化供应链,以避免潜在风险。   而在民用造船业领域,中国从2020年起成为全球造船产能第一的国家,而美国本土造船厂如今只剩下不到20家主要企业,产能远远不足。   美军不得不承认,“中国造船能力是美国的200倍以上,这直接影响到我们在冲突时期的舰艇补充速度。”   这句话点出了一个残酷现实:虽然军用舰艇设计美国仍占优势,但如果没有民用造船业作为工业基础支撑,战时的爆发性产能会极度受限,换句话说,大国竞争中,“快速造舰”能力可能和科技含量一样重要。   那么,为什么中国量产会导致这样的效应呢,这不光是因为人工成本低,更关键在于产业集群和配套政策带来的效率。   比如,电动汽车和电池行业背后涉及矿产加工、电池管理技术、人才储备和长期能源战略,这些因素叠加后,别人很难简单复制。   另一方面,美国在许多领域仍坚持高端定制化生产,优点是利润高、技术领先,但缺点是难以快速扩产和降价,一旦遇到市场挤压,就容易失去份额。   实事求是的说,中国在某些领域的量产确实加速了全球产业格局的变化,但这不意味着美国就一定衰败。   美国在技术研发和高附加值环节依然有很强的话语权,比如高端芯片、航空发动机和军事侦察技术。   问题在于,现代军事竞争越来越依赖综合工业能力,光有设计没有制造,长期来看会吃供应链的亏。   特朗普政府当前的政策重心是推动“制造业回流”,比如通过高关税限制进口、补贴本土企业,但从实际效果看,半导体和电动汽车行业稍有起色,而造船、电池等领域追赶仍需时间。   这也不只是美国的问题,欧洲、日本同样面临类似压力,毕竟,工业化规模效应一旦形成,后来者很难打破。   综合来看,中国量产模式带来的不仅是价格竞争,更是全球产业逻辑的重构,美国同行面临的不是瞬间崩盘,而是一种缓慢但持续的挤压,未来十年,如何平衡高端创新与基础制造,将是所有大国必须面对的课题。

0 阅读:249

猜你喜欢

源源谈国际趣事

源源谈国际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