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不提中国空间站了?没脸提,跟国际空间站差距太大 现在不少人都觉得中国的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的差距真的很大,这些谬论更是深入人心。 中国的太空之旅虽然起步很晚,但是中国的太空发展可并没有落后。翻史书,美国和苏联登上月球之后,中国才刚刚发射了卫星,但是我们的每一步走的都很扎实! 国际空间站(ISS)确实块头大,足足有400多吨,可那是16个国家凑零件拼出来的。 相比之下,中国空间站虽然只有60多吨,但核心舱天和的体积和重量都超过ISS的任何一个舱段。更关键的是,中国空间站所有零件都是国产,从螺丝钉到太阳能板,连软件代码都是自己写的,不像ISS时不时要靠俄罗斯飞船送补给,哪天闹脾气了整个系统都得停工。 这种差距在技术问题上体现的淋漓尽致,ISS的太阳能板还是上世纪的“古董”,发电效率低得可怜,中国空间站的柔性太阳翼展开55米,发电量是ISS的两倍。更厉害的是梦天实验舱的货物气闸舱,能自动把400公斤的实验设备“吐”到舱外,整个过程,航天员连舱门都不用开。 有人说中国空间站“没国际合作”,但殊不知,中国空间站已经和联合国外空司合作了17个项目,巴基斯坦航天员正在学中文准备上天,埃及的卫星工程师在中国实验室里研究如何让卫星寿命延长一倍。 就连中国空间站的实验柜都是“国际通用接口”,欧洲航天局的实验设备直接搬过来就能用,不像ISS的舱段接口五花八门,换个实验设备得像拼乐高一样重新布线。 科学成果方面,中国空间站更是闷声发大财。短短两年在轨实施180多个实验,水稻在太空结出种子,涡虫断成两截还能再生,连果蝇都在太空生了第三代。这些成果发表了500多篇SCI论文,拿到150多项专利,连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都偷偷引用中国的数据。 反观ISS,最近十年的重大发现大多是“太空老鼠长胖了”、“咖啡在失重下不好喝”这种生活小常识,连俄罗斯宇航员都吐槽:“我们在上面种的西红柿,味道还不如地面菜市场的。” 最具对比意味的当属寿命,国际空间站从1998年完成搭建后,距今已经27年了,现在舱壁上补丁摞补丁,厕所三天两头堵,太阳能板被太空垃圾砸得千疮百孔,每年维护费用高达40亿美元。 而中国空间站设计寿命10年,通过在轨维修能延长到15年,关键是维护成本只有ISS的零头,谁具备发展潜力,答案不言自明。 那些说“中国空间站没存在感”的人,就是单纯的双标!中国空间站不仅有“T”字构型的三舱组合体,未来还要对接巡天望远镜,镜片直径比哈勃还大,能同时观测100个星系。等ISS退休了,中国空间站就是太空中最靓的仔,那些现在酸溜溜的人,恐怕得排队申请使用我们的实验舱。 所以,别再提什么“差距太大”了,中国航天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非常快,而且还正当年,等国际空间站2030年坠入太平洋时,中国空间站正带着各国科学家在太空开派对呢——到时候谁尴尬,一目了然。
几乎没有人注意到,最近很少有人提起中国空间站了,但决不是因为一些人所以为的“跟国
【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