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一名战士在中越边境巡逻时,突然发现前面的玉米地里有动静。他们慢慢靠近

孙玉俊说 2025-08-29 22:38:31

1979年,一名战士在中越边境巡逻时,突然发现前面的玉米地里有动静。他们慢慢靠近玉米地,扒开玉米杆一看,顿时不淡定了! 在1979年的中越边境,一片玉米地隐藏着未知的秘密。巡逻战士们察觉异动后,逐步靠近查看,却发现一个满身伤痕的身影,这究竟是敌方渗透还是己方奇迹?这个发现牵扯出一段九死一生的经历,令人屏息。 肖家喜出生于1958年,四川开县人,早年入伍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50军150师448团一营机枪连,担任给养员一职,主要负责部队后勤补给工作。1978年他从家乡应征入伍,次年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打响后,随部队开赴前线。 作战期间,中国军队于2月17日发起行动,到3月5日开始逐步撤离,主力部队转移到指定位置。肖家喜所在部队在班英地区执行掩护任务,确保后撤顺利进行。在这个阶段,边境形势复杂,越方部队频繁活动,中国军队需保持高度警惕,以防遭遇伏击。 3月11日,二营部队行进途中遭遇越方伏击,士兵们分散还击以牵制火力。肖家喜与指导员刘德智等六人脱离大队,进入丛林区域避开追兵。他们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选择夜间行动,白天隐藏,避免公路等显眼路径。 3月23日清晨,一行人接近公路时遭遇越军巡逻队。肖家喜决定殿后掩护他人撤离,向相反方向开枪吸引注意力。越军追击过程中,一颗子弹击 中他右臀部,他冲过公路钻入稻田,进入山洞藏身。伤口未及时处理,继续前行导致肿胀发炎。 伤处很快长出蛆虫,行走变得异常艰难,他捡起树枝作为拐杖支撑身体。几天下来,缺少食物,只靠野菜和稻田积水维持,因为山泉存在被投毒风险。他坚持不丢弃枪支和手雷,以备不时之需。 途中多次听到越军巡逻动静,只能趴在草丛等待安全后再移动。一次靠近小溪取水时,被三名越军发现,他假意服从,抓住时机击倒上前搜身的敌兵,随后制服其余两人,夺走武器,避免开枪暴露位置。这样坚持九天八夜,身体到达极限,右腿麻木,手掌磨破,全身散发异味。 边境巡逻部队执行日常任务时,一组战士沿着边界线前进,目光扫视前方地形。玉米田延伸数百米,他们听到田里细微摩擦声,像物体在秆间挪动。声音朝巡逻方向接近,大家握紧步枪,低姿前进,推开秆子查看。 眼前一人趴在地上,衣衫破烂染满血迹和泥巴,右手握手枪,上膛状态,身边手榴弹已拔盖。手脚皮肤溃烂,伤口红肿散发异味。战士们举枪观察,对方面容和装备显示中国军人特征。田里泥土有爬行痕迹,指甲嵌入土中留血痕,玉米秆倒伏一片。 巡逻组长下令收起武器,一名战士检查伤势,确认右腿肿胀严重,蛆虫爬动,手掌血肉模糊。另一战士脱下外套覆盖,避免失温。年轻战士背起他,双手托住身体,迈步朝哨所走去。其他人殿后警戒,扫描四周。 到达哨所后,将他平放担架,简单清理伤口,用纱布覆盖。组长无线电报告上级,请求车辆支援。担架抬上车,送往医院。医院医护接应,推进急诊室,剪开衣物暴露伤口,用镊子清除异物。 肖家喜被送进医院后,医护人员迅速清理伤口,注射抗生素,处理感染部位。手术切开肿胀组织,清除蛆虫和坏死肉,缝合包扎。病房内挂上输液瓶,监测体征。醒来后确认已回国,他摸索衣兜取出血染信封,那是牺牲战友托付的家书。 恢复期中,部队领导前来探视,记录事迹。他逐步康复,两个月后转院昆明,继续治疗。荣誉随之而来,一等功章颁发,报纸刊登报道。退役后,他转入地方工作,宣传红色文化。 肖家喜的事迹体现了军人坚韧意志,在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他未直接消灭敌兵,却凭借顽强生存完成任务。中央军委授予“钢铁战士”称号,国家副主席王震亲自慰问。这种精神激励后辈,提醒人们和平来之不易。边境巡逻战士的发现,不仅救回一条生命,还传承了忠诚与责任。类似经历在战争中屡见不鲜,反映出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和人文关怀。 如今肖家喜已退休,生活平静,但他的故事仍被广泛传播。通过书籍和媒体,人们了解那段历史,避免遗忘。

0 阅读:48

猜你喜欢

孙玉俊说

孙玉俊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