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的
间隙
一名地铁女乘客的腿部,卡入了1号线漕宝路站站台与列车的间隙,最后花了6分钟脱困。这是昨天的事。我在社交网络上,看到不少网友或外省市媒体的一些评论。有的评论,有道理。有的批评,滑天下之大稽。我们这个社会,不懂,千万不要装懂。否则,难堪的是你自己。
第一,站台和列车之间,一定要留间隙。这是因为热胀冷缩。不留间隙,才是巨大的安全隐患。
第二,上海地铁在“留间隙”这方面,做得怎么样?我的亲身经历,全世界一流!橡胶条、提示灯,都是世界首创。
你也许觉得我不客观。那么我举几个例子。
香港是很强调“地铁安全”的。但在香港的东铁线,有一个老太太从缝隙掉下了轨道。这道缝隙有多大呢?用鞋量一下,超过41码的鞋子的长度。
2014年,我去东京,亲眼看到一名日本女学生,肩膀以下,陷在东京地铁的缝隙中,动弹不得。
纽约地铁,如59街哥伦布圆环站,B线列车途经的月台,水平空隙约17.78厘米。伦敦地铁,Bank站Central Line往东方站台的西端,最大缝隙高达37厘米。
第三,那么,为什么发生在上海地铁的这件事,会引发这么多非议呢?我大概揣摩一下,这里面,会不会有点“双标”?
因为这种事,如果发生在其他地方,那大概率的结论是“乘客太不小心了”,“上下车不要看手机”。
发生在上海,那就是“每一个乘客都要被尊重”。
累不累?
我绝不是为上海地铁开脱。哪怕是只用了6分钟脱困,哪怕是乘客自行离开,哪怕是世界第一运营里程,哪怕是日均客流超千万……
既然有了问题,那就是要去解决。上海地铁作为“城市的良心”,面对理解的间隙,也只能是闷着头、做到底了。上海地铁回应乘客腿卡缝隙上海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