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家饭碗端去给别人盛饭,结果锅都空了。”巴基斯坦把JF-17的核心技术打包空

非常盘点中 2025-08-29 13:47:15

“把自家饭碗端去给别人盛饭,结果锅都空了。”巴基斯坦把JF-17的核心技术打包空运安卡拉,生产线随即熄火;土耳其用这些资料拼出KAAN,首秀就拿到印尼、沙特大单,却闭口不谈当初说好的股权。 要说清这事儿,得先看看 JF-17 对巴基斯坦有多重要。这款中巴联合研制的 “枭龙” 战机,可是 PAC 手里实打实的 “吃饭家伙”。从 2021 年的数据看,他们已经给缅甸卖了 16 架,尼日利亚 3 架,国内空军更是订了 150 架,原本还指望扩到 250 架。 生产线转起来,不仅能赚外汇,还能养活一大帮技术工人,军工产业链上下游都指着它吃饭。就像巴基斯坦航空联合体主席可汗说的,他们和中国搭档搞联合销售,日子过得还算稳当,尤其是在海湾地区的出口前景一度十分看好。 那巴基斯坦为啥要把核心技术打包送给土耳其?原来他们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当时土耳其答应帮着升级 JF-17 的航电系统,还许诺让巴基斯坦参与 KAAN 项目分红。 巴基斯坦想着借土耳其的导弹技术增强战机战斗力,毕竟阿塞拜疆后来采购的 JF-17 就装上了土耳其的 Bozdoğan 和 Gökdoğan 导弹,射程能到 65 公里,空战能力确实提升不少。可他们没料到,这波操作简直是 “引狼入室”。 土耳其拿到技术资料后,动作快得惊人。2024 年 2 月,KAAN 战机首飞成功,13 分钟的飞行就达到了 8000 英尺高度。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架号称 “五代机” 的战机,在航电架构、雷达系统上处处透着 JF-17 的影子。 要知道 JF-17 的核心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 KLJ-7 雷达,能同时跟踪 40 个目标,下视探测距离超过 85 公里,这些关键技术参数在 KAAN 身上都能找到相似痕迹。更绝的是,土耳其还借着给阿塞拜疆的 JF-17 提供航电升级的机会,把这套技术摸得门儿清。 这边土耳其的 KAAN 刚一亮相,那边巴基斯坦的 JF-17 生产线就 “熄火” 了。原本谈得好好的阿根廷、伊拉克等国的订单,要么没了下文,要么转头去问土耳其报价。 PAC 的工人们发现,自家战机的核心竞争力 —— 那些曾经引以为傲的航电系统、武器整合技术,居然成了别人的 “嫁衣”。更气人的是,土耳其当初拍胸脯保证的股权分红,现在连提都不提,反而大张旗鼓地宣传这是 “土耳其本土国防工业的伟大成就”。 这事儿还牵连出更麻烦的连锁反应。巴基斯坦本来指望靠 JF-17 的出口收入反哺研发,现在生产线停摆,后续改进计划全成了泡影。 而土耳其却借着 KAAN 项目,不仅打入了印尼市场,还计划到 2034 年生产 500 架各型战机,把巴基斯坦远远甩在了身后。 最讽刺的是,阿塞拜疆买了巴基斯坦的战机,却用土耳其的导弹和航电,等于巴基斯坦辛辛苦苦拉来的客户,最后肥了土耳其的配套产业。 其实这事儿也给所有发展中国家提了个醒:核心技术这东西,就像自家的 “传家宝”,随便借给别人,很可能要不回来。巴基斯坦和中国合作时就稳妥得多,JF-17 的关键技术牢牢抓在自己手里,生产和出口都能做主。 可一跟土耳其合作就犯了迷糊,把包含武器管理系统、雷达数据链在内的核心资料都送了出去,等于把开保险箱的钥匙都交了人。 现在 PAC 的厂房里,只剩下没组装完的机身框架。那些曾经梦想着让 JF-17 飞向世界的工程师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土耳其用他们的技术赚得盆满钵满。 这世上可没有后悔药卖,尤其是在军工这种国之重器的领域,轻信别人的承诺,把自家饭碗递出去,最后落得个锅空碗碎的下场,实在太不值了。 说到底,真正的底气从来不是靠别人施舍,而是自己手里有别人拿不走的真本事 —— 这个道理,巴基斯坦算是用惨痛的代价才彻底明白。

0 阅读:78
非常盘点中

非常盘点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