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徐向前元帅病情恶化,弥留之际,他留下三个要求,徐帅离世后,他的儿子徐小岩第一时间将父亲的遗愿告知中央,中央却回复:无法全部答应。[紫薇别走] 徐向前元帅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向中央提出了三个简单的要求,却让决策层陷入了两难境地。 这位被称为"布衣元帅"的老人,一生保持着山西农民的朴素本色,在五台县一个贫苦农家,父亲是清末秀才,家境虽然困难,但书香门第的氛围让他从小接受了良好教育。 徐向前原本准备当老师过安稳日子,但五四运动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听说广州要办军官学校在上海招生,便和几个同乡一同报考。 虽然数学几乎交了白卷,但凭借其他科目的优异成绩,他成功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参与北伐战争,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 红四方面军成立,徐向前担任总指挥,总兵力几万人,在鄂豫皖根据地,他指挥部队多次打破敌人的"围剿"。 抗日战争期间,他担任八路军副师长,在河北、山东等地开辟敌后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率部指挥运城战役、临汾战役等重要战役,为解放山西作出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徐向前被授予元帅军衔,成为共和国十大元帅中唯一的北方人,但他始终保持着简朴作风,说山西话,爱吃山西饭,平时话不多,穿着朴素,人称"布衣元帅"。 徐向前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早年家贫营养不良,加上长期战场奔波,让他的身体基础很差,特别是头痛的老毛病越来越严重。 徐向前多次出现心绞痛,因感冒引起持续低热,病情急剧恶化,不得不告别居住了几十年的柳荫街小院,住进解放军总医院。 老战友李先念匆匆赶到医院探望,在大别山相识,经历过无数次生死考验,战友情深如山。 不办遗体告别仪式,不办追悼会,将骨灰撒向大别山、大巴山、河西走廊和太行山,这些地方都是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见证了他为民族独立奋斗的岁月。 徐向前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他再次吃力地向子女们重复了这三个要求,并叮嘱他们永远跟着党走,言行一致,说到做到。 徐向前元帅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的儿子徐小岩怀着沉重的心情,第一时间将父亲的遗愿向中央汇报。 无法全部答应徐帅的遗愿,这个决定并非不尊重他的意愿,而是出于更全面的考量。 作为开国元帅,徐向前在军队和人民心中地位极高,如果完全按照他的遗愿不举办任何悼念活动,广大干部群众将失去向这位老人告别的机会。 将传统的追悼会改为送别会形式,让各界人士有机会表达敬意,完全遵从了他的第三个遗愿,将骨灰撒向指定的山川。 天色阴沉,寒风细雨,直升机飞得很低,徐小岩清楚地看见山坡上点燃的篝火,还有一群肃立的百姓和战士。 这些人自发走了几十里山路赶来,静静地站在山坡上、树丛旁,仰头看着直升机慢慢飞过,挥手送别元帅最后一程。 中央向徐帅家属发放了抚恤金,但令人感动的是,徐向前的夫人黄杰将这笔钱全部转赠给了秘书郭春福,用于救治他患白血病的孩子。 徐向前的子女们也继承了父亲的品格,他们在各自领域为国家贡献力量,从未利用父亲的身份谋取特殊利益,谨记父亲"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教诲。 徐帅生前对生活要求极低,只要能保障正常工作和生活就满足了,组织上配发的多余汽车他们退回,新地毯也退回,连考虑到徐帅多病需要营养而拨给的补助金,他们都坚持退回。 一件毛衣背心穿了几十年,衣服破了自己缝补,这就是"布衣元帅"的真实写照。 从山西五台的贫苦少年到共和国元帅,徐向前始终没有改变朴素本色,他临终前的三个遗愿,体现了一位共产党员的无私品格。 中央虽然未能完全满足他的所有遗愿,但这种平衡各方考量的做法,既体现了对老人的敬意,也照顾了人民群众的情感需要。 网友热评: “破防了!老帅的遗愿太纯粹,连走都要‘不麻烦国家’,这才是真共产党人!” 有人翻出他生前用补丁沙发、退空调的细节,“骨子里的朴素,装是装不出来的”。 “中央为啥不全答应?现在懂了!元帅是国家的英雄,老百姓需要地方给他鞠个躬啊” 八宝山保留一半骨灰,让后人有个凭吊的坐标;撒骨灰成全他“魂归战场”,两全其美。 “看到老乡点篝火送行那段直接泪崩!人民记得他,比什么仪式都有分量” “骨灰随风落进大别山时,徐帅才算真正回家了,和他牺牲的战友们团圆了”。 如果由你决定,会完全尊重徐帅“不办仪式、骨灰全撒”的遗愿,还是像中央一样折中处理?理由是什么?评论区等你高见! 信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90年,徐向前元帅病情恶化,弥留之际,他留下三个要求,徐帅离世后,他的儿子徐
雨后清新绿天
2025-08-27 14:02:24
0
阅读:106
安静的我
徐帅确实是布衣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