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时代,蒋介石有这样一位军师杨永泰,帮他出谋划策,深得蒋介石信赖,三次献计让蒋介石十分宠幸,却又为何在扬子江畔,遭遇袭杀? 杨永泰这个人,1880年出生在广东高州一个叫大坡山村的地方,家里条件还行,从小念书就挺有天分。十七岁那年,他考上了秀才,在当地算得上拔尖。没多久,他就去了广州的广雅书院,后来书院改成广东高等学堂,他在那学了些新式的东西,比如算学和地理。1902年,他跑到北京,进了法政专门学校,主攻法律,三年后毕业。这段经历让他既有老一套的儒家底子,又懂点西方法理,对政治改革有点自己的想法。 毕业后,杨永泰直接钻进政界。1908年,他选上广东咨议局议员,那时候清政府还在搞立宪,他就开始参与地方事务。辛亥革命后,民国成立了,他加入国民党,进了临时参议院,当议员。1913年,又选进第一届国会,继续干议员的活。袁世凯称帝那会儿,他反对得厉害,会解散了,他就去上海办杂志,组织研究会,专门抨击袁的帝制。 1916年,南方护国运动起来,他跑去前线管财政,帮着分发军饷和物资。护法政府时期,他当上广东财政厅长,管税收和开支。1920年,升到广东省长,负责全省政务。两年后,重回参议院。1925年,参加善后会议,跟代表们商量怎么收拾残局。1927年,南京政府一成立,他就拿了个军事委员会参议的职位。次年,通过黄郛这个蒋介石的结拜兄弟引荐,他接近了蒋介石,开始献策。 杨永泰的仕途说白了就是不停换阵营,早年跟孙中山的同盟会,中间投靠过唐继尧、段祺瑞这些军阀,哪边掌权就跟哪边混。这让他积累了不少人脉,但也得罪了不少人,尤其是国民党老人。他这个人精于算计,博学,但私德有问题,背叛过孙中山,国民党里很多人看不惯他。蒋介石用他,主要看中他的脑子,不是人品。 杨永泰靠近蒋介石后,很快就出了第一个主意,叫削藩策。1928年底到1929年初,他分析当时几大军阀的弱点,对蒋说:冯玉祥的西北军靠钱养着,用经济手段切断供给,就能瓦解;阎锡山的山西军力不强,但经营得稳,用政治谈判拉拢化解;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广西派对抗最猛,得用军事直接打;张学良的东北有国际纠葛,用外交压力逼他就范。蒋介石觉得这招准,马上重用杨永泰,让他留在身边当参谋。三年内,这些军阀基本被收拾,冯玉祥散伙,阎锡山服软,李白败退,张学良易帜,蒋的中央集权稳了。 军阀问题一解决,蒋就把矛头对准了江西苏区。前三次围剿都失败,杨永泰在1932年递了个万言书,强调攘外必先安内,先平内部再对外。他提出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办法,就是说打仗只占三成,剩下七成靠政治:换掉地方官员,改善民生,宣传教育,收编投诚的。蒋介石赞成,提升杨永泰当鄂豫皖剿共司令部秘书长,让他去武汉主持会议。这招在第四次围剿中用了,效果明显,苏区压力大增。 第五次围剿又失利,苏区部队开始转移,杨永泰出了第三计。他建议蒋封住北面和东面,只留南下广东广西的路,目的是把红军赶到两广,让他们跟当地军阀李宗仁白崇禧拼个你死我活,蒋坐收渔利。蒋采纳,派顾祝同带三十多个师守北,蒋鼎文十多个师堵东。红军从瑞金出发,突破三道封锁线,转进湖南。四渡赤水,南下乌江,佯攻贵阳,引开云南兵力,然后北上抢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1935年10月到陕北会师。次年,其他部队在甘肃会宁汇合,长征结束。这计策让蒋损失大,但杨永泰因此更得宠,蒋视他如左右手。 杨永泰这些计谋毒辣,针对性强,但也树敌多。国民党内CC系、黄埔系看他影响力大,视作威胁,派系矛盾积累深。扬子江畔遇刺,就源于这些党内倾轧。 1936年,杨永泰升到湖北省主席兼保安司令,权力更大。但10月25日,他在汉口江汉关码头被刺杀。凶手叫陈燮起,真名谭戎轩,是CC系的人,受刘庐隐指使。杨永泰中数枪,当场毙命。蒋介石震怒,下令调查,审出主谋是CC系,但为平衡党内势力,只处决了陈燮起,没深挖刘庐隐或陈立夫这些高层。案子就这么大事化小。 杨永泰死后,蒋给了公葬待遇,亲撰挽联,葬在南京。但国民党派系斗争没停,政学系势力弱了,CC系和黄埔系继续争。蒋失去这个谋士,后来的决策少了点锐利。杨永泰的空缺被别人填上,国民党内部钩心斗角照旧。整个事件暴露了国民党派系的黑暗,蒋介石为稳大局,牺牲了追究真相的机会。这事在当时震动政坛,但很快就淡了。
这才是任敏最真实的美貌啊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