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乱反正后,汪曾祺因为样板戏的事成了重点审查对象,挂了两年,写了十多万字的检讨。他在检讨中说:“旗手解放了我,我是很感恩的。最初,只是觉得旗手说话有流氓气,张嘴就是老子。但这个人喜怒无常,随时可以翻脸,这一点我深有感受的。因此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对她既感恩戴德,又诚惶诚恐。” 汪曾祺记得一个场景,一直难以忘怀。那是在康平桥办事处,旗手来回溜达着,声色俱厉地说:“叫老子在这里试验,老子就在这里试验。不叫老子在这里试验,老子到别处试验!”当时汪曾祺和阎肃面面相觑,剧团书记满头大汗。回到招待所,还是满面通红,汗出不止。 上世纪七十年代,正值样板戏风靡全国之际,汪曾祺以其敏锐的洞察力预言道:《智斗》这出戏,会流传久远。”时间验证了他的预言,无可置疑。1970年5月21日,北京百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集会,热烈拥护前一天发表的《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的声明。当天,《沙家浜》剧组的几位主要演员谭元寿、洪雪飞、马长礼等荣幸地被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汪曾祺事先虽已听闻此事,但他并未多想,觉得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当然,他也明白能够上天安门城楼是一种难得的荣誉。 样板戏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中国,正值运动高潮期。这一时期,文艺创作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色彩,传统艺术形式需要与时俱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样板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们不仅是对传统京剧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文艺创作方向的一次重大调整。在众多精彩的样板戏中,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平凡人物形象,虽容易被忽视,却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 就像《智取威虎山》中的李勇奇,他本是一位深受匪患侵害、有着深仇大恨的铁路工人。施正泉饰演的李勇奇,将那种憨厚、愧疚与阳刚正直的性格特点演绎得淋漓尽致。其经典的二黄唱腔:“早也盼晚也盼望穿双眼,怎知道今日里打土匪、进深山、救穷人、脱苦难、自己的队伍来到面前。亲人哪!我不该青红不分皂白不辨,我不该将亲人当仇敌羞愧难言……” 生动地展现出李勇奇内心的情感变化,他从对解放军的误解,到认清他们是真正为人民的队伍,这一转变体现出普通百姓在革命浪潮中的觉醒 。李勇奇虽是平凡人,却有着坚定的爱憎,他在关键时刻毫不犹豫地加入革命队伍,为剿匪贡献力量,展现出劳动人民质朴的正义感和反抗精神。 还有《杜鹃山》里的雷刚,他原本是个草莽英雄,带领着 “红军铁血队” 反抗地主和国民党的剥削压迫,却因缺乏正确领导而使队伍陷入困境。在与柯湘的交流和冲突中,他逐渐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从一个只凭个人勇猛和狭隘复仇观念行事的人,成长为真正有觉悟的革命战士。比如在《黄连苦胆味难分》选段中,柯湘用激昂且深情的唱腔唤醒他的革命意识,他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其形象从冲动的复仇者转变为具有坚定信念的革命战士。雷刚的成长历程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自我超越,他的善良、勇敢和坚韧在革命的磨砺中愈发凸显 ,也让观众看到平凡人在革命理想感召下的蜕变。 在京剧样板戏里,这些令人难以忘怀的普通人物,几乎都出身于穷苦人家,在旧社会饱经磨难。就拿李勇奇来说,他本是夹皮沟的一名普通铁路工人 ,一心只想靠着自己的双手,辛勤劳作,过上安稳日子。然而,座山雕匪帮的烧杀抢掠,彻底打破了他生活的平静。他们进村抓人,杀害村民,李勇奇的妻子为保护他,惨死于土匪的枪口之下,母亲和孩子也未能幸免,一家人就这样家破人亡。这种灭顶之灾,是旧时代无数普通百姓悲惨遭遇的缩影,他们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生命如蝼蚁般脆弱,任由恶势力践踏。 雷刚的命运同样坎坷,他所在的村子长期遭受地主恶霸的残酷剥削,百姓们辛苦劳作一年,收获的粮食大多被恶霸夺走,生活苦不堪言。雷刚的父母因为交不起租子,被地主折磨致死,他自己也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为了生存,为了给父母报仇,他被迫走上反抗的道路,成为草莽英雄,但在那个黑暗的社会,他的反抗显得如此艰难,没有正确的引导,他和他的队伍四处碰壁,始终无法真正改变命运。 尽管出身平凡且历经苦难,但在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的历史进程中,这些普通人物展现出了非凡的报国之志与牺牲精神。李勇奇在遇到解放军后,被他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所打动,毅然决然地加入了革命队伍。他凭借对当地地形的熟悉,为解放军当向导,带领部队穿越深山老林,巧妙地避开土匪的眼线,成功地找到了座山雕的匪巢。在战斗中,他更是冲锋在前,不怕牺牲,与战友们紧密配合,最终为消灭土匪、解放夹皮沟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深知,只有彻底推翻旧社会,才能让像他一样的穷苦百姓过上好日子,所以他毫不犹豫地舍小家为大家,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薄一波评价“毛刘邓彭”,客观公正一针见血,对毛主席感情很特殊1986年,薄
【5评论】【7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