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77岁的许世友准备回乡探亲,他特别申请了43辆吉普。领导奇怪:从不搞

历史破局者 2025-08-25 18:05:12

1983年,77岁的许世友准备回乡探亲,他特别申请了43辆吉普。领导奇怪:从不搞特殊的他,为何要摆这么大的排场? 大别山是许世友的老家,那片红土地上革命火种早早点燃。1927年11月,黄麻起义爆发,许世友回家乡拉队伍,带着农民自卫队袭击盐税局,抢武器分给穷人。 起义后,他加入红军,从班长干起,一步步升到营长、团长。鄂豫皖根据地那会儿,他指挥部队打了不少硬仗,比如黄安战役,设伏歼敌。 长征路上,他率骑兵团三次过雪山,穿越草原,条件苦得要命,但队伍硬是咬牙坚持到陕北。抗日战争时期,他当上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副旅长,参与香城固伏击战,指挥部队埋伏山坡,击溃日军。 解放战争中,他指挥山东野战军攻克济南,部队爬城墙扔手榴弹,战况激烈。 一辈子打仗,他身上留了无数伤疤,阴雨天就疼,但从来不哼一声,继续干活。 新中国成立后,许世友当上南京军区司令员,投身国防建设。工作忙,回乡机会少得可怜。1952年,他终于请到假,回大别山探亲。 那次是解放后第一次回家,母亲还活着,他在家只待了三天,帮着干农活,修房子。村民们都围上来欢迎这个大将军,但假期一到,他就得走。几年后,母亲去世,他军务在身,没赶上奔丧,后来补上,拿出钱感谢乡亲照顾。 每次回乡,他都去烈士家属家慰问,送米面布匹,讲当年战斗的事。 1983年,许世友已经77岁,身体一天不如一天,预感自己日子不多了。 他向中央递申请,想回许家洼看看故乡,上级很快就批了两个月假。可紧接着,他又提了个额外要求:借43辆军用吉普车随行。这事让领导们纳闷极了,许世友平时作风朴实,从不搞特殊待遇,过去回乡就骑马或简单出行,怎么突然要这么大阵仗? 工作人员反复看报告,摇头不解,觉得不符合他的性格。 其实,这背后的原因说出来,让人鼻子一酸。许世友解释,新县是大别山革命老区,出过43位开国将军,包括他自己在内。 当年黄麻起义时,这些同乡跟着他走上革命路,一起战斗,但除了他,剩下42位全牺牲在战场上,有的尸骨都没找到。他一直觉得愧对他们,没能带他们回家看看故土变化。现在,他想用每辆吉普车代表一位将军,组成车队,一起“回乡”,让那些长眠他乡的同志灵魂得慰藉。 这不是摆排场,而是对战友的缅怀,对革命岁月的致敬。领导听完,沉默了会儿,经过讨论,同意了请求。 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展开。军区从仓库调车,技工加班检修,换机油,擦玻璃,检查轮胎。 许世友亲自过问,摊地图规划路线,标记山路弯道和休息点。司机们训练队形,模拟行进,保持距离。车上备好工具箱、备用胎、水壶干粮。他还计划到村里走访家属,带慰问品,讲长征时互相拉扯过雪山的事,黄麻起义砸仓库分武器的往事,抗日设伏打鬼子的战斗,解放攻城的烟尘。 车队停烈士陵园,擦墓碑,敬礼鞠躬。这一切,都是为了纪念集体,让历史不被忘。 可老天不作美,出发前下了十多天大雨,山路泥泞,桥梁冲毁,车队根本过不去。 许世友只能取消行程,叹气说天意如此。两年后,1985年10月22日,他在北京医院去世,享年80岁。生前遗嘱,坚持土葬在大别山母亲坟旁,不火化。中央批准这个例外,遗体运回新县,安葬山脚,松树环绕,终于魂归故里。

0 阅读:114

猜你喜欢

历史破局者

历史破局者

打破迷局,解读历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