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研发的“抗癌神药”,今年6月被外资企业5500万美元首付款买走,紧接着该

青橘小罐 2025-08-25 11:41:52

中国自主研发的“抗癌神药”,今年6月被外资企业5500万美元首付款买走,紧接着该外资又转手将其卖了90亿美元,利润高得都让人不敢想。   今年6月,中国自主研发的一款被称为“抗癌神药”的创新资产,被外资企业以72亿元的价格买走。   没想到短短一年半后,这款药物又在资本市场上被转手卖出高达800亿元的估值,这背后的利润差距之大,令整个国内医药行业都震动了。   有人感叹:中国企业是不是卖亏了?有人则觉得,这是资本运作的必然。   但无论如何,这个故事背后折射出来的,不只是“眼光问题”,更是中国创新药产业在全球博弈中所处的位置。   这款药物就是BNT327,被认为有潜力应用在多种实体瘤的治疗中,全球已经有多款重磅药物在市场上赚得盆满钵满,也被广泛用于肿瘤抑制。   当这两个机制结合在一起,等于把免疫治疗和抗血管生成这两大主流思路“叠加”,效果潜力自然引人注目,也正因如此,跨国药企才会对它趋之若鹜。   6月份,普米斯将BNT327以72亿元卖给了百欧恩泰,这是德国一家靠mRNA疫苗走红的企业,大家对它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疫情期间的辉煌。   但实际上,它在癌症免疫治疗领域也早有布局,之后,百欧恩泰转手与百时美施贵宝达成协议。   于是一款当初72亿卖出的中国创新药,摇身一变成了资本市场的“黄金票据”,市值翻了数倍,最后来到了800亿的天价。   这其中的巨大差价,让不少业内人士叹息:中国企业是不是太着急?是不是缺乏全球化的眼光?事实上,这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卖亏”与否的问题。   普米斯在当时的处境,是一家规模不大的本土企业,研发投入压力巨大,手上现金流有限,若要把一款候选药物推进到全球多中心临床,资金需求可能是几十亿美元。   对于一家中小企业来说,这几乎是不可承受的重担,于是当跨国巨头抛来橄榄枝时,出手是最现实的选择,这是生存与发展的矛盾,不是简单的“赚少了”。   药物研发不像造手机,实验室里的一个分子,到真正变成药,还要经历十几年的试验,烧掉数十亿美元,大多数本土企业缺乏这种长期抗压能力。   所以卖给大公司,就像是“把孩子送去更好的学校”,只不过,资本市场的估值一旦飙升,就会让人觉得心里不平衡。   其实这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放眼全球,很多“初创药企—大药企”之间的故事,都是类似的。   美国的生物技术公司Genentech当年也是这样,从一家小企业,靠着独创的单克隆抗体技术,被罗氏收购,最终成长为全球顶级的抗癌药制造商。   英国的MedImmune则是在研发初期被阿斯利康买走,后来成了后者的创新药引擎,小公司用创意和科学突破打开局面,大公司用资本和产业链把它推向全球市场,这几乎是生物医药行业的普遍规律。   但为什么这件事在中国引发如此热烈的讨论?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核心矛盾:中国在创新药上,到底是要“卖技术”,还是要“自己做到底”?   如果选择卖,就容易出现这种估值差距,如果选择自己干,就得有能力扛住漫长的研发风险。   现实是,国内大多数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往往走到临床二期、三期,就被资金掣肘,这时候,卖掉资产似乎成了唯一的出路。   跨国药企之所以愿意花大价钱买,是因为他们看重的不仅是药物本身,更是市场份额的抢占权,中国的创新药,哪怕在临床上还未完全证明有效,但只要机制独特,未来潜力巨大。   就会成为他们提前布局的目标,这就像是一场全球“专利土地争夺战”,谁占得早,谁就能在未来赚大钱。   未来的趋势可能是,中国需要更多具备全球化能力的本土巨头,而不是一批只做研发、没有商业化能力的“小作坊”。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抗癌神药”在世界舞台上打上中国的标签,而不是在账面上成为别人获利的故事。   信源:澎湃新闻——2025-06-03——《又一款中国创新药卖亏了?5500万美元首付款卖出,再转手总额已超90亿美元》

0 阅读:51
青橘小罐

青橘小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