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国家安全委员会副主席、前总统梅德韦杰夫今天发文说:“没头没脑的高卢雄鸡(指法国)始终放不下向‘乌克兰’派兵的念头。事情已经说得很清楚:不允许北约部队以维和部队的名义进入乌克兰。俄罗斯不会接受这种‘安全保障’。但这只声音嘶哑、可怜兮兮的鸟儿还在继续聒噪,想证明自己是鸡群里的王。” 梅德韦杰夫作为普京核心决策圈成员及前国家元首,他的言论直接反映克里姆林宫对北约军事介入乌克兰问题的最终红线。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番警告发生在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承认"英国、法国、德国、土耳其等国已做好行动准备"向乌克兰提供"空中、海上和陆地支援"之后。 俄罗斯的回应可谓迅速且强硬,将任何外国军事力量进驻乌克兰等同于"北约部队的部署",并警告这会使当前"混合战争演变为直接冲突"。 这种表态延续了俄罗斯一贯的地缘安全逻辑——绝不容忍敌对军事联盟迫近边境,而乌克兰正是这条防线的核心缓冲带。 法国推动北约派兵的行动,表面是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实则暗含重塑欧洲领导力的战略意图。自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美国对乌政策明显转向战略模糊,德国采取审慎态度,英国保持沉默,东欧国家陷入焦虑。 马克龙政府此时高调推进派兵计划,试图填补美国留下的权力真空,重新确立法国在欧洲安全事务中的主导地位。 然而莫斯科一针见血地指出,法国的军事实力与政治资本难以支撑其雄心。国内抗议持续、军费紧张、欧盟内部分歧加剧,使法国的"军事豪赌"显得力不从心。 这场外交风波更深层地折射出俄乌和谈的症结所在。就在梅德韦杰夫炮轰法国的同一天,他明确表态:在乌克兰袭击库尔斯克州后,"所有人都意识到,在乌克兰被彻底击败之前,不会有任何谈判"。 这彻底浇熄了短期内和谈的希望。耐人寻味的是,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此前曾宣称冲突可能在2025年结束,但前提是"俄罗斯希望结束"及"美国采取更坚定立场"。 这种矛盾凸显双方立场的根本对立——俄罗斯坚持乌克兰必须接受战败现实,而基辅则将希望寄托于西方阵营的集体干预。 而法国推动的北约驻军计划,恰恰被俄罗斯解读为西方干预的终极形式,触及了其战略红线。 当前局势的吊诡之处在于,各方都在为冲突长期化做准备,却又试图掌控危机升级的阀门。梅德韦杰夫同日另一则声明意味深长:俄罗斯"可以但不寻求"使用核武器,同时暗示核威慑政策门槛已"降低"。 这种表态既是对法国派兵论的威慑升级,也是对北约的极限施压。而美国则采取两面策略:一方面公开排除派地面部队,避免直接冲突;另一方面推动欧洲国家组成"志愿者联盟",规划战后在乌部署"安全保障部队"。 俄罗斯对法国"高卢雄鸡"的嘲讽背后,实则是对欧洲战略自主能力的质疑。历史证明,俄罗斯视边境安全为生存底线,从拿破仑战争到卫国战争,外部军事力量逼近边境始终是其最敏感的红线。 法国若想以有限军力挑战这种历史形成的安全观,不仅缺乏足够筹码,更可能引发灾难性误判。正如梅德韦杰夫暗示的,莫斯科已通过西部军区部署调整、战术核武器演习、深化白俄罗斯联合作战等实质行动筑牢防线。 俄法此番交锋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乌克兰危机的解决无法绕开俄罗斯的安全关切,但西方阵营的政治正确又使其难以直接承认这点。 马克龙的激进提议或许意在倒逼外交突破,却适得其反地强化了俄罗斯的对抗姿态。 当梅德韦杰夫将法国比作"声音嘶哑、可怜兮兮的鸟儿"时,他讽刺的不仅是法国的外交孤立,更是整个西方对乌战略的内在矛盾——既不愿承担全面战争代价,又拒绝接受俄罗斯势力范围重组。
素材来源: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官方账号 2025-08-21 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