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一旦开战中国将被包围,俄:真正的危险不在外围,而在内部!美国曾表示,只要中美

红雯看国际 2025-08-21 14:37:23

美:一旦开战中国将被包围,俄:真正的危险不在外围,而在内部!美国曾表示,只要中美开战,那中国必将陷入被合围之势,可大俄却说,被包围并不是最危险的,真正该担心的是内部的问题,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美国曾放话,只要中美爆发冲突,中国就会瞬间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但俄罗斯方面却冷冰冰地抛出一句,别光盯着外边,真正的软肋恐怕在内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外部围堵不是最可怕的?内部又藏着什么隐忧?

今年2025年,特朗普重返白宫,他的执政团队明显延续了对华强硬路线。

国防部长和国务卿近期频繁出现在亚太地区,拉拢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展开联合演习,摆出一副“战略合围”的姿态。

美方甚至公开宣称,印太地区的盟友网络已“更加坚固”,足以应对“任何挑战”。

但俄罗斯的专家和媒体却并不完全认同这一套,在他们看来,美国试图构建的对华包围圈固然值得警惕,但中国真正的风险并不在于被多少国家围堵,而在于自身能否维持稳定与发展之间的平衡。

《俄罗斯报》日前刊文指出,大国博弈的关键往往不在战场,而在内部的社会凝聚力、经济韧性和政策连续性。

这不是没有先例的,回顾冷战时期,苏联的解体固然有外部压力的因素,但根本原因还是内部经济结构失衡和意识形态凝聚力的丧失。

同样,美国近年来的社会撕裂与政治极化,也让我们清楚看到,即便拥有最强大的军事同盟,若内部出了问题,外部优势也很难发挥。

那么,中国面对的“内部挑战”究竟是什么?

并不是指某些境外势力恶意渲染的所谓“崩溃论”,而是实打实的结构性议题,比如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科技创新自主性的迫切、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能源与粮食的安全需求。

这些议题不解决,外部环境一旦有变,就容易形成连锁风险。

举个例子,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但高端芯片、精密仪器等关键技术仍依赖进口。

一旦外部供应被切断,短期内的替代压力会非常明显,再比如,虽然中国粮食储备充足,但在国际粮价波动、极端气候频发的背景下,如何保障长期稳定的农产品供应,依然是个重大课题。

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其实早有布局,“内循环为主体、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本质上就是在强化经济的自主性与抗风险能力。

近年来,中国在新能源、人工智能、航天科技等领域的突破,也让我们看到其在科技自主上的坚定决心。

但外部环境仍在快速变化,特朗普政府不仅没有放弃“印太战略”,还在积极推动“北约亚太化”,拉拢欧洲国家介入区域事务。

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也积极配合美方部署,试图在经贸、军事等多方面形成对华牵制。

这种形势下,中国既要应对外部围堵,也要防范内部发展不均衡可能被放大利用。

俄罗斯方面点出的“内部风险”,其实正是一种提醒,大国竞争,最终比拼的是谁的内部更稳健、更有韧性。

外部压力可以靠外交斡旋、军事准备去应对,但如果内部出现薄弱环节,就可能成为被攻击的突破口。

回望历史,没有一个世界强国是被纯粹“围”垮的。

真正的崩塌,往往是从内部开始的,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和逐步完善的治理体系,正是应对这类风险的底气所在。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外部越是施压,内部越要稳得住。

未来一段时间,中美之间的博弈仍将持续,但真正的胜负手,或许不在太平洋上的军舰与战机,而在于谁更能解决好自家的问题。

中国需要继续推进高质量发展、保障民生福祉、巩固社会稳定,这些,才是应对一切外部挑战的根本。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红雯看国际

红雯看国际

国际新鲜事每天更新,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