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清朝末代摄政王载沣,把一整座王府卖了,只换了90万斤小米。儿子当场质

养狗的一天 2025-08-15 02:08:32

1950年,清朝末代摄政王载沣,把一整座王府卖了,只换了90万斤小米。儿子当场质问他疯了,结果他只说了一句话,就让儿子哑口无言。 北京的一天清晨,几个人推着板车,在胡同里走得吱呀响。他们抬着一块新牌子,走到那座老王府前,把牌子挂了上去——“国立高级工业学校”。 醇亲王载沣穿着一件洗得泛白的长褂,站在门口看着。他的儿子溥任冲出来,满脸不解地问他:“爸,这是祖宗的地方,你怎么能卖?” 载沣没动声色,只说了一句:“它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溥任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什么也没说。 这座王府,当初可是京城里数一数二的大宅子。几十进的院落,宫廷派来的工匠修的,墙是青砖,门是红漆,地上铺的青石板,走上去冬暖夏凉。 而载沣是清朝最后一任摄政王,是溥仪的亲生父亲。1883年生人,7岁时就成了铁帽子王。 18岁出使德国,代表大清给德国人道歉,他没跪,只鞠了个躬,德皇脸上挂不住,慈禧却很满意。 慈禧看中他的稳重,把自己的养女嫁给了他。之后又让他进军机处,安排他做接班人。1908年,光绪和慈禧相继去世,3岁的溥仪被抱上龙椅,载沣成了摄政王,年仅25岁。 他上任后,干了不少事。罢了袁世凯,整顿官场,重用满族皇亲,组建了“皇族内阁”。还加了税,搞了禁卫军。 可这些改动,老百姓不买账,地方官也不服,反倒把局势越搞越僵。1910年,汪精卫在银锭桥埋炸弹刺杀他,没成,但民间已经炸锅了。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朝大势已去。他没办法,只能重新请袁世凯出山。结果袁世凯一边镇压革命,一边逼宫退位。 年底,载沣辞了摄政王,说“从此回家抱孩子去”,那年他才28岁。他是真回家了。退位后,不问政事,带着儿子们读书看报。 孙中山还亲自去拜访他,送了张照片,说他“识时务、懂进退”。1917年张勋复辟,他没动;1932年溥仪投靠日本当伪皇帝,他坚决反对,还骂儿子是“第二个石敬瑭”。 日本人想拉拢他,开出每月七千袋面粉的条件,他直接拒绝。为了躲清净,他甚至化名“王静云”,躲进胡同里住,连小儿子和小女儿都被他送到天津避难。 可就算再低调,生活还是要过。1924年,冯玉祥赶走了溥仪,民国政府停了他们家的优待金,载沣只能靠变卖古玩和家产过日子。 王府太大,没人打理,仆人走了一批又一批。后来他干脆拿出一部分房子办了小学,叫“竞业小学”,专收穷孩子,自己还亲自教科学。 到了1949年,北平解放,载沣每天听广播写日记,记录解放军进城的情况。那年,他已经67岁。王府越来越破,吃饭也成了问题,外头人还笑说“王府菜成了全北京最难吃的”。 他明白,这地方守不住了。1950年,他做出了一个决定:把醇亲王府卖了,以90万斤小米的价格,交给国家办学校。 有人问他为什么是小米?因为那时候小米比钱管用,是最硬的货币。他把小米卖了一分为二,一半钱拿去买了个小院自己住,另一半分给了八个孩子。 溥任听说后,气得不行,冲他喊:“你真舍得?”载沣还是那句话:“它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了。”那一刻,他是真的放下了。放下的不只是王府,还有整个清朝的荣耀。 1951年2月3日,他去世了,终年68岁。 参考信源:载沣:清朝最后一位摄政王的退隐生活与王府之变——趣历史网 #MCN双量进阶计划#

0 阅读:0
养狗的一天

养狗的一天

喜欢狗狗的请关注我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