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尼富商熊德龙虽是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儿,却坚称自己是中国人,无偿向中国捐款建校、医院和公共设施等超过4亿元。 1947年11月,熊德龙在印尼雅加达出生,尚在襁褓中便被遗弃于孤儿院。 1948年,未满1岁的他被一对华人夫妇收养。养父熊如淡和养母黄凤娇,来自中国广东梅州,是客家人,在印尼开面馆维持生活。 家里已经有三个养女,还是决定把这个瘦弱的小男孩带回家。没人知道他们当时在想什么。熊德龙后来回忆,养母那天只是看他太瘦,怕他活不过三天。结果这一抱,就是一辈子。 熊如淡夫妇没有多少钱,但他们有一样东西从没缺过——根。 他们经常念叨:“我们是中国人,根在中国。”每天做完生意,熊如淡就教熊德龙认字,念的是繁体字;黄凤娇教他说话,用的是客家话。 在印尼的学校里,熊德龙因为混血长相被同学欺负。老师也看不起他,连考试都不给他发卷子。回家后,他躲在屋里不说话,黄凤娇直接拎着他去学校,站在讲台上用客家话骂老师。 那天起,熊德龙才明白,“我是中国人”,不是一句口号,是要靠骨气撑起来的。 但骨气不能当饭吃。到了十六岁,家里实在供不起他读书。他辍学,在一家海绵厂干活。每天搬货、装车、抬板,手上磨出厚厚的茧。 他没抱怨一句,只是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出人头地,不辜负我爸妈。”他第一次创业,用的是养父母卖房的钱。面馆也关了,家当全砸进了那个小工厂。 结果不到半年,厂房失火,一切烧光。熊德龙没哭。他把工厂烧毁的消息藏了三天,直到实在瞒不住,才低头告诉父母。黄凤娇没说话,只给了他碗饭,说:“吃完了,就再想办法。” 后来,熊德龙带着仅剩的一点资本,去了东南亚沿海做生意。起初是卖烟酒,后来做房地产、酒店、金融,生意越做越大。但他始终没忘记黄凤娇那碗饭。 他没在梅州生活过一天,但他说:“我爸妈是那儿来的,那就是我的家乡。” 从那之后,他从没停过。修嘉应大桥、剑英纪念大桥,建华侨博物馆、梅县人民医院凤庚楼…… 他坚持不在医疗教育设施署名,唯独在贤母桥、如淡长廊和德龙大桥中留下家族印记,那是给养父母的献礼。 他不挑项目,不谈条件,更对民生工程尤其慷慨。他只说一句话:“路好走了,看病方便了,孩子能上学了,就够了。” 他不是只给家乡捐款。在贵州、云南、吉林,他资助了上百所希望小学;他还出资帮助2000多名中国干部出国培训。有人问他为什么选这些地方,他说:“我不是挑地方,我是帮人。” 最特别的一次,是在云南。当地一个烟草厂陷入困境,工人快没饭吃了。熊德龙捐了一批设备,帮他们渡过难关。厂子恢复后打算还钱,他却把这笔钱转头捐给了当地医院。 有人说他是“做慈善不图回报”。他纠正说:“我图,我图个心安理得。”他用几十年时间,把这个“图”变成了实打实的行动。 8年后,他再创办印尼版《国际日报》,联手《爪哇邮报》覆盖东南亚百余城。他有自己的打算。他说:“全世界都在讲自己的故事,为什么就没几个人讲中国的?” 1995年10月1日,他在洛杉矶掀起五星红旗风暴。上万华人聚在一起,看着五星红旗升起。两架直升机拉着横幅飞过天空,上面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这是美国国土上首次为中国国庆举行的公开升旗仪式,中国驻美领事与美国政要并肩而立,国歌声响彻天际。他赚了很多钱,也捐了很多钱。 有人算过,他向中国捐款已经超过4亿元,建学校、修医院、搞培训、做文化传播,几乎没有间断。 光是荣誉市民称号,他就拿了22个城市的。广东给他发了“友谊奖”,世界客商大会也授予他“杰出贡献奖”。 但他从不提这些。2023年,在深圳大埔商会的一场活动上,他用一口流利的客家话开玩笑:“以前我是梅县人,现在也算大埔人了!” 全场大笑。笑声过后,他又补了一句:“不管在哪,我都姓熊,根在中国。” 2020年,他又捐了500万元,设立“熊德龙奖教金”。每年100万,用来奖励梅州的优秀教师,计划持续到2025年。他说:“我小时候没读成书,我希望别的孩子能读。” 参考:“我有百分之百的中国心"——著名爱国侨商熊德龙先生到访惠州,广东省归国华侨联合会
“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
养狗的一天
2025-07-23 15:31:12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