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原军司令刘峙的父亲,被村中恶霸活生生打死,刘峙返回家乡,看到杀父仇人,村民劝他手刃杀父仇人,刘峙表示:都过去了,我看开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刘峙1892年出生在江西吉安小河桥边的一个普通农家,家里穷得叮当响,父亲靠种地为生,母亲胡氏在家操持家务。他不足一岁时,人生就掀开了第一道血的序幕。 那一年,村里闹水荒,稻田灌溉成了命根子。村中一个恶霸仗着人多势众,趁雨水刚下,强行截走了水源。 刘峙的父亲不服,拦在河边要个说法,结果没等说完两句话,就被几个人轮棍打倒,趴在田埂上没了气。 那场面,村里人都记得。打人的人谁也不敢惹,报官没用,打死人赔点钱就算完了。刘家人从此一夜之间跌进谷底,胡氏带着孩子逃进吉安城讨口饭吃。 刘峙小时候吃尽了苦,胡氏改嫁,刘峙从此成了“黄家人”,改名黄谊本,还被送到湖南泸溪投靠继父亲戚。 虽然没亲爹疼,但靠着黄小山这个卸任清军统带的关系,他走上了读书的路。进私塾,念小学,后来又考进湖南陆军小学堂,跟着部队辗转各地。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刘峙第一时间参军,成了学生军的一员。枪响的那一刻,他的人生也换了轨道。 从学生军到保定军校,从排长到连长,刘峙一路靠命也靠狠劲爬上来。军校毕业后,他南征北战,跟着护国军打袁世凯,后来又投靠陈炯明,再被蒋介石看中,成为黄埔军校教官。 1922年,刘峙随军回江西剿匪。带兵回家的那天,村里早就炸了锅。有人说:“这回好了,刘家小子回来报仇了。” 可谁也没想到,刘峙压根没动手。那个曾经活活打死他父亲的恶霸,如今已经成了个瘸腿老头,靠家人照料度日,天天拄着拐杖在村口晒太阳。 村民们围着刘峙,劝他:“今天你要是不动手,对不起你爹一条命。”还有人拿刀递过去:“将军,您只要一句话,我们来。” 刘峙当时没说话,走过去,站在那人面前,盯了足足有一分钟。然后,他转身,对身后的人说:“都过去了,我看开了。” 就这五个字,像一盆冷水泼在全村人头上。有人骂他懦夫。有人说他有大度。可刘峙自己心里清楚,他不是圣人,只是权衡得明白。 比起血亲复仇,他更在意北伐大局,若动手杀人,不仅会引发宗族仇杀牵连乡邻,更可能让北伐军失去地方支持。 有人说他窝囊。可也有人说,这就是旧军人的现实。刘峙不是完人,淮海战役他拖延战机又否决杜聿明方案,导致55万国军精锐覆没,被骂“猪将军”。 可比起那场战役的失败,1922年这场“私仇大战”的缺席,反而更能看出他脑子清不清楚。父亲死得惨,他知道。母亲受的苦,他也知道。但他更知道,“有些账,清了不如糊涂”。 他的这份“看开”,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从小一路吃过来的苦熬出来的。 从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孤儿,走到军长、将军的位置,他明白乱世生存的法则:活下来的人才有资格谈选择。 仇人后来怎么了?没人知道,也没人再提。那一年之后,刘峙再没回过老家。他的命运已经不在小河桥边,而是在更大的战场上。 他后来也败了,败得很惨。淮海战役一战成名,成了骂名。他自己也知道:“我当过福将,也当过输家。” 可他从来没后悔过那年没报仇。晚年在印尼落魄时,他对友人提过一句:“要真杀了他,我可能这辈子就困在了这个村子里。” 有些人,一辈子都在等报仇那一天。可刘峙知道,“有些仇,放下比拿起更难。”
1964年2月,泰国军方缴了最后一批国民党残军的械,结果泰方前脚刚走,泰匪武赖温
【52评论】【8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