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在日记中曾这么写道,中国人“智力低下”、“劣等民族”、“像动物一样”,但

雕塑艺术之魅力 2025-08-13 10:07:41

爱因斯坦在日记中曾这么写道,中国人“智力低下”、“劣等民族”、“像动物一样”,但是面对爱因斯坦的侮辱,中国人却并没有感到很生气,这究竟是为什么?爱因斯坦又为何要骂我们呢? 主要信源:(环球网——对爱因斯坦歧视言论,中国人的反应却出人意料) 爱因斯坦是20世纪顶尖的物理学家。 他提出的广义相对论深刻影响了物理学发展。 后来拿诺贝尔奖的杨振宁和李政道都受到他学术思想的启发。 李政道曾回忆,爱因斯坦的手掌又大又厚还很温暖。 可谁也没想到,这位科学巨人私下对中国人却带着偏见。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听说过爱因斯坦的大名,亲自拜访两次邀请他来中国访问教学。 说是访问,其实就是想请爱因斯坦给北大学生讲课。 那时候德国正经历严重的经济危机,物价飞涨钱不值钱。 爱因斯坦手头紧,前妻和两个孩子靠他养活,还得接济不太宽裕的妹夫一家。 于是他就想着去世界各地讲学赚钱贴补家用。 1922年,爱因斯坦先去美国等地讲学,蔡元培听说后赶紧联系他,希望他下一站来中国。 谁知日本教育部也向爱因斯坦发出邀请。 日本给的报酬很丰厚,足够支持四周旅行开销,而蔡元培答应的中国酬劳只够旅费。 爱因斯坦就决定先去日本,再来中国顺访两周。 中国这边觉得脸面上挂不住。 中国是东亚文化发源地,怎么反被日本抢了先? 经过几轮通信协商,爱因斯坦把报酬要求提高到每月1000美金,最终行程总算定下来。 那年11月13日,爱因斯坦到了上海码头。 早几天报纸就在宣传这位西方大科学家要来中国。 可初到中国的经历让他感到别扭。 他看到码头上一些中国穷人蹲在餐馆前吃饭,这在习惯坐椅子吃饭的欧洲人看来特别别扭,联想到欧洲人随地便溺的样子。 他当天的日记写了见到中国人"勤奋、肮脏而迟钝",孩子们看着也没什么精神。 更让人意外的是,爱因斯坦在上海只待了一天半就改道去了日本。 之后一个月左右时间,两边断了联系。 爱因斯坦以为中国方面改变了主意不想请他,后来收到北京的信,提到派人商量酬劳的事,他误以为是要违约,索性决定不去中国专门留在日本讲学。 直到12月才搞清楚是误会,再想改行程已经晚了,只能承诺将来找机会弥补遗憾。 12月底,爱因斯坦从日本返回欧洲途中在上海转船,他又在日记里写下对中国人的观感。 "干活的工人不像受苦的样子,更像木偶一样机械行动。中国人脏兮兮的,日子过得苦,显得很麻木。说他们头脑不灵光,在经商方面体现尤其明显。" 这些私人日记在他去世多年后,2018年出版时才曝光。很多人看到后批评爱因斯坦是种族主义者。 但如果仔细看他当时的文字,不能简单说他故意歧视中国人。 比如他虽然觉得蹲着吃饭不雅观,但也提到欧洲人同样有随地大小便的毛病。 他日记里说中国人"勤奋"、"饱受折磨",说明他也看到当时老百姓的艰难处境。 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欧洲的科学家,他自然带着欧洲中心的眼光看东方。 好比欧洲人到餐馆必须坐着用餐那样,看到不同的生活习惯难免少见多怪。 实际上当时上海码头的中国人很多没见过外国人,看到爱因斯坦这个西方人,自然觉得警惕又稀奇,表情显得拘谨甚至麻木。 加上他们世代生活在困苦环境中,精神面貌难免低沉。 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国人,面对深重苦难时那种麻木状态。 爱因斯坦不了解这些背景,自然会产生误解。 值得提到的是,虽然私下日记带着偏见,但公共场合爱因斯坦对中国保持友善态度。 他在日本期间专门写信说明误会缘由,表达歉意还承诺以后补上中国之行。 后来他支持中国抗战,跟宋庆龄、高尔基联手组建反帝国主义联盟。 他还写信鼓励华人争取民族独立。所以不能仅凭私下日记就否定他整体的为人。 《中国科学史》的作者李约瑟说得比较中肯。 爱因斯坦用著名作家萧伯纳那种讽刺的语言评价东方科学成就,反映出他个人认识上的局限。 但这不妨碍他依然作为伟大的物理学家被人铭记。 说到底,爱因斯坦在专业领域再厉害,终究也只是个普通人,同样受到时代环境的限制。 其实他的偏见某种意义上也反映出当时中西方国力悬殊的现实。 1920年代的中国贫穷落后,而欧美正是如日中天。 这就好比富裕城市的人下乡,看什么都觉得落后。 但时过境迁,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多领域反超西方。 不过要理性看待西方先进成果,不必因爱因斯坦的日记抹杀他对物理学的巨大贡献,也不要戴着有色眼镜把现代西方视作完美无缺的理想国。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0 阅读:3
雕塑艺术之魅力

雕塑艺术之魅力

雕塑艺术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