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不被枪决,建国后授衔时,他极有可能被授予上将。此人正是冀东抗日联军总司令的高志远。1933年,长城抗战,高志远招募200多人准备抗日,却在途中被土匪刘兰亭缴了械。高志远并未放弃,回老家,散尽家财,招兵买马。1934年,他率部除掉当初阻碍他抗日的土匪头子刘兰亭。 主要信源:(澎湃网——《【国防军事】冀东抗日联军总司令——高志远》) 历史的天空总有几个特别复杂的人物,高志远这个名字在抗日故事里显得不太一样。 1907年他在河北滦县出生,家里条件挺不错,可这小伙子没打算享清福。 从小就练武,心里装的是岳飞、文天祥那些英雄人物。 那会儿日本兵打进东北,老百姓日子难过,高志远坐不住了。 1933年长城抗战那会儿,他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换成武器,拉起二百多人的队伍就跟鬼子干上了。 这支队伍打得狠,把冀东地区的日伪军搅得鸡飞狗跳,高志远的名号就这么响亮起来。 到了1938年5月,高志远被大伙推举成冀东抗日联军总司令。 队伍像滚雪球一样壮大,转眼发展到几万人马,成为当地一股不可小瞧的抗日力量。 就在这个时候,他遇上了地下党员王仲华,后来又认识了中共河北省委书记李运昌。 组织上看他是个人才,干脆任命他当冀东人民抗日武装起义总司令。 那年夏天整个冀东都动起来了,二十多个县城的老百姓跟着他打日本,参加的得有十几万人,这场大动静狠狠打击了鬼子的嚣张气焰。 可问题往往藏在胜利背后。 仗打到后来,八路军第四纵队和高志远他们想法就不太一样了。 日本兵被打急了反扑得凶猛,八路军宋时轮司令员琢磨着往长城那边撤,留点力气往后打。 但高志远舍不得离开老家地盘,想在冀东接着跟日本兵周旋。 两边意见合不到一块,结果大部队还是撤到平西整顿,留下的人马吃了大亏。 从这个时候开始,这位抗日英雄的日子就越来越难了。 撤到平西之后,高志远觉得自个儿被晾在一边了。 他左思右想还是放不下冀东老家,就想找法子回去接着抗日。 也不知道怎么想的,他偷偷跟以前的军阀吴佩孚搭上了线,想着弄点军饷武器。 这事传到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萧克耳朵里,可不得了。 那时候统一战线上上下下都绷紧弦打仗,这种行为可不就是踩了红线? 1939年春天在平西一个院子里,萧克摆了桌酒席叫高志远。 刚坐下没多久,警卫就把高志远扣下了。 接下来在平西开的那场闭门会吵得厉害。 有人知道老高在冀东老百姓心里的分量,建议把人送去延安查清楚。 但当时河北省委的李运昌说话了:“这人功夫底子厚,要让他跑了怎么办?” 最后萧克拍板,枪声在1939年4月末响起,告示上写的是“勾结军阀,密谋叛变”。 高志远这个事,从头到尾都透着那个时代的艰难。 你说他是英雄吧,早期打日本真不含糊;你说他是叛徒吧,最后那步路确实走错了。 当年参加革命的老人回忆过,冀东那些老人说起高司令,心里头还念着他的好。 可历史就是这样,一个人的命运往往不由自己做主。 高志远这事给我们的教训是:大敌当前,各路人马得把成见放一边,不然日本鬼子没打走,自己人先互相怀疑起来,那就真让敌人钻了空子了。 如今翻看这些旧档案,高志远在冀东组织起义的告示还存着,上面盖着鲜红的大印。 吴佩孚那边确实也翻出过两封信,内容模棱两可。 民政部编的烈士名录里找不着他的名字,但河北地方志又记着他的抗日功绩。 这种矛盾恰恰说明历史不能用非黑即白来判断。 现在再看那段岁月,各股力量能放下成见打日本实在不容易,就像老百姓说的,筷子抱成捆才折不断。 高志远的故事让后来人明白,评价历史得回到当时处境去看。 他为什么找吴佩孚? 是当真要投敌? 还是单纯想弄点军饷? 这些现在都没法细究了。 倒是他死前那句“就想看看老家的麦子长多高了”,听了让人心酸。 这人一辈子像颗跳子棋,在民族大义的棋盘上跳来跳去,最后落进时代的夹缝里。 回头看这段公案,关键还是统一战线上出漏子。 大家本来都冲着打日本去的,结果内部产生猜忌。 高志远找军阀当然糊涂,可当时要能把他想法问透,组织上把规矩讲明白,也许不至于走到要命的地步。 这些教训在今天也有用处,干大事的团体最怕内部生疑心。 那年月无数人命都填进抗战这个无底洞,高志远不过是其中更让人叹口气的那种。 曾经站在山巅看风景,最后却摔在阴沟里。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如果他不被枪决,建国后授衔时,他极有可能被授予上将。此人正是冀东抗日联军总司令的
雕塑艺术之魅力
2025-08-12 21:02:5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