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招数是越看越清楚,那就是美国现在越来越倾向于在啃不动中国的情况下,越来越拿欧洲开刀,拿日本,韩国,甚至包括印度这种跟美国实力地位有明显差距的国家开刀。从道德方面来说,特朗普肯定不是一个好人,但是从获取利益的角度来说,特朗普确实没干赔本买卖,最起码短期内没有干赔本买卖。 先说欧洲,美国对欧盟钢铝产品的 “执念” 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经济霸凌。2018 年特朗普以 “国家安全” 为由,对欧盟钢铁和铝分别加征 25% 和 10% 关税,直接撕开跨大西洋贸易的遮羞布。 欧盟虽发起报复性关税反击,却在 2021 年拜登任内妥协,接受关税配额制以换取暂时喘息。然而特朗普 2025 年重返白宫后立刻变卦,2 月宣布恢复钢铝关税,理由竟是拜登的配额协议 “未能有效解决产能过剩”。 这种反复无常的操作,让德国汽车业叫苦不迭 —— 大众集团财报显示,仅钢铝成本上升就导致其 2025 年一季度利润缩水 12 亿欧元。 紧接着遭殃的是日本,这个曾被视为美国 “亚洲桥头堡” 的国家,如今正经历关税与投资的双重压榨。 2025 年 7 月特朗普突然宣布对日本所有输美商品加征 25% 关税,同时要求日本在美投资 5500 亿美元,其中 90% 利润归美国所有。 更荒诞的是,日美此前达成的汽车关税协议沦为一纸空文:日本承诺开放市场并购买 100 架波音飞机,换来的 15% 汽车关税却迟迟未落实,丰田等车企每天损失超 2000 万美元。 日本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正无奈坦言:“我们就像在和一个随时撕毁契约的对手下棋。” 韩国同样难逃一劫,特朗普不仅要求韩国将军费开支提高至 GDP 的 3.8%,还将驻韩美军费用分摊从每年 11 亿美元猛增至 100 亿美元。 这种近乎勒索的要求,让韩国外交部只能以 “遵守现有协定” 来回避。更讽刺的是,韩国为缓解压力提出的 “制造业复兴伙伴关系” 计划,本质上是将半导体等核心产业的部分产能转移至美国,无异于自断经脉。 印度则成了最新目标,2025 年 8 月特朗普以 “进口俄罗斯石油” 为由,对印度输美产品叠加征收 25% 关税,总税率高达 50%。 这招 “一石二鸟” 既打压了印度的能源自主,又试图切断俄印传统合作。印度外交部愤怒回应:“美国正用关税绑架全球能源市场规则。” 但面对占其出口总额 18% 的美国市场,印度只能吞下苦果 —— 塔塔集团已宣布将部分 IT 服务中心迁至美国,以规避关税风险。 这种 “盟友收割机” 策略的底层逻辑,是特朗普对 “交易艺术” 的极致运用。通过制造关税危机,他迫使盟友在贸易、投资、军事等领域让步:欧盟为保留钢铝出口配额,同意采购 7500 亿美元美国能源。 日本为保住汽车市场,默许美国资本控股其半导体企业;韩国为维持驻韩美军存在,不得不开放更多军事基地供美军 “灵活部署”。这些短期利益的背后,是美国对盟友产业链控制权的逐步侵蚀。 然而,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正在反噬美国自身。美国汽车业因钢铝关税成本激增,通用、福特等巨头 2025 年上半年利润合计减少 19 亿美元,密歇根州制造业岗位流失超 7500 个。 更严重的是,盟友信任度的崩塌正在改变地缘格局:欧盟开始加速推进 “战略自主”,日本秘密与中国重启稀土贸易谈判,印度则加强与俄罗斯的军事技术合作。或许正如德国外长贝尔伯克所言:“当美国把盟友当提款机时,它就已经输掉了未来。” 特朗普的招数看似精明,实则暴露了美国霸权的深层焦虑。当 “美国优先” 变成 “美国独吞”,那些曾被捆绑在同一战车上的盟友,终将用脚投票。这场以关税为武器的利益博弈,究竟是美国复兴的捷径,还是加速霸权衰落的催化剂? 答案或许就藏在丰田汽车生产线旁堆积的未交付零件里,藏在德国鲁尔工业区停工的炼钢炉中,藏在印度班加罗尔工程师们无奈的叹息声中。
特朗普的招数是越看越清楚,那就是美国现在越来越倾向于在啃不动中国的情况下,越来越
非常盘点中
2025-08-13 00:38:1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