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的最爱在中国投产?动力加倍的“小摩托”,打美军比远火好用 这两年,无人机的战场地位被打得明明白白。谁能把便宜、耐造、好用的货批量推上天,谁就能在一场仗里多出半条命。乌克兰战场上,伊朗的“沙希德-136”一度飞成了网红,美国、俄罗斯都抢着仿制。可真论到“把这种玩意做到极致”的,还得看中国。 最近有个消息没多少媒体大张旗鼓,但懂行的都知道分量——PD-2900远程察打一体无人机已经进入批量生产。它的外号很接地气,“空中小摩托”。别笑,这个名字是从战场上喊出来的。伊朗那款被称作“小摩托”,因为发动机和摩托差不多,飞行噪音也像摩托呼啸过去。但PD-2900可不只是山寨个声音,它是真把摩托理念做成了武器体系。 为什么它让人眼前一亮?先看账本。造一台PD-2900,核心就是两台摩托车发动机。中国一年摩托车发动机的产能能做到两千万台,这种规模,意味着只要愿意干,一次能往战场上推成千上万架。 对比一下,美国的“LUCAS”单价四万美元,俄罗斯的“天竺葵-2”三万美元,伊朗“沙希德-136”两万美元。PD-2900呢?8000块人民币出厂价,摊上研发成本也才一万二——这价格基本是巡航导弹的零头。 有些人可能觉得便宜就是简陋,那是没见过中国工业体系的底子。PD-2900机身用的是碳纤维复合材料,油箱是凯夫拉防爆,导航靠北斗,通信是支持跳频、自组网的抗干扰系统。 这些配置,伊朗、俄罗斯都得抬头看。它的战斗部装载能力是沙希德的两倍,100公斤,打加固工事、坦克、滩头阵地都够用。更狠的是,它还可以挂40枚“袖剑”级的小型导弹,直接变身“空中导弹卡车”,打完就回,不是纯粹的自杀式无人机。 很多人低估了这种无人机的战略价值,因为习惯用火箭炮、巡航导弹的思路去比。但真放在第二岛链的作战场景里,PD-2900的射程是远火的五六倍,火力密度能甩远火几条街。 一次出动几千架,分波次打美军基地、后勤、雷达站、弹药库,对方防空系统根本挡不住——你让“爱国者”一枚四百万人民币的拦截弹去打八千块的目标,它自己先心疼死。 俄罗斯早就尝到甜头。它的“天竺葵-2”月产两千多架,乌克兰计划月产两千架远程无人机,就是看中了这种饱和消耗战的效果。乌克兰战场上,夜里成片的“小摩托”呼啸着扑过去,逼着防空部队疲于奔命。可这两家的产能对中国来说就是玩具级别,真要放开干,PD-2900的产量可能是它们的十倍。靠摩托车产业链的成熟度,这种发动机就是批发价,根本不怕消耗。 更重要的是,中国并不是把它当成一款战场上的“爆款”,而是当成一种低成本的战略威慑手段。它不是用来打几场漂亮仗的,而是用来在冲突爆发初期就形成压倒性火力覆盖,把对手的神经打麻木。 对于可能的台海冲突,这种武器的意义不言而喻——美军的防区外打击能力再强,也得面对源源不断、成本极低、打击精准的蜂群攻击。这东西打起来,是实打实的消耗战,而且中国消耗得起。 有意思的是,俄罗斯和美国在这类无人机的路上走得并不顺。美军的“LUCAS”看上去挺先进,但短期内还甩不开对中国零部件的依赖。俄罗斯更直接,通过各种灰色渠道弄中国发动机去装它的“天竺葵”。这就说明,中国不仅能自产自足,还在技术上有不可替代性。PD-2900一旦批量成军,不仅自己能用,还能给朋友用,这种影响力会让很多对手夜里睡不安稳。 有人问,这么便宜的东西,会不会不够“吓人”?恰恰相反,便宜才是最大的威慑。美军的高端防空系统是按“稀缺目标”去设计的,不是给你拦几千几万架八千块钱的玩意儿用的。真要对上PD-2900蜂群,防空系统不是被打穿,而是被拖垮——导弹库存撑不住,作战节奏被打乱,指挥体系的反应时间被逼到极限。打仗打到这个地步,谁先慌谁先输。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PD-2900不是一架无人机,而是一个战略工具。它填补了传统远程火力和低成本饱和攻击之间的空白,把消耗战这个词重新写进了现代战争教科书。过去,远火、巡航导弹是有限资源,要掂量着用;现在,有了PD-2900,可以毫不手软地一次倾泻上去,打的就是心理和耐力。 更关键的是,它背后的产业链是中国的长项。无论是发动机、机体材料,还是电子系统、导航通信,都在国内闭环完成,不受外部供应链制约。这意味着,一旦形势需要,产能可以瞬间提到一个让对手绝望的规模。 参考资料: 《国产PD-2900远程察打一体无人机进入批量生产》环球时报。 《低成本无人机在现代战争中的战略价值》参考消息。
无耻的言论!美国国防部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研发的三款六代机都是假的,目的只不
【515评论】【110点赞】
石头
8000出厂价还是贵了,出厂价应该在5000以内,才有效费比价值。
用户17xxx27 回复 08-13 05:45
军工东西就没有便宜的 一把步枪 一个望远镜都得几千上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