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制工作开始早期,邓稼先一直在北京,去大西北只是工作出差,后来在四川省绵阳市梓

吴仁磊说 2025-08-10 14:13:45

在研制工作开始早期,邓稼先一直在北京,去大西北只是工作出差,后来在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工作了14年,1985年回到北京,整个过程并没有隐名埋姓,对外保密的是他从事的这项伟大的事业,为工作需要隐名埋姓的是另一位两弹元勋——王淦昌。

1961年,刚从苏联回国不久的王淦昌就接到了通知,国家希望他参加核武器研究,并要他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改做他不熟悉但是国家迫切需要的应用性研究,最后问他是否愿意改名。王淦昌毫无迟疑,当即写下了“王京”两个大字,并掷地有声地说“我愿以身许国”。

这句话不仅仅是豪言壮语,还意味着在以后的若干年中,王淦昌不能在世界学术领域抛头露面,不能交流学术成果,不能获得最前沿的科技信息,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科学探索,更不能实现自己成为世界顶尖科学家的梦想,而此时他的学术成就已经接近诺贝尔奖了。

从那以后,王淦昌消失了整整28年,他背井离乡、隐姓埋名、断绝一切与海外的关系,和家人也没再见过面,全心全意投入到了核武器的研制工作当中。家人和他通信就用王京这个名字,地址是某某信箱,什么单位、在哪里工作一概不知,以至于他的妻子对孩子们说,你们的爸爸调到信箱里去了。

一年除夕夜,王淦昌与邓稼先在帐篷里相互敬酒,邓稼先对他说,叫了王京同志几十年,今天叫一次王淦昌同志吧!话刚落音,两个人开始抱头痛哭。

多年后,说起当时毫不犹豫的决定,王淦昌说,我认为国家的强盛才是我真正的追求,那正是我报效国家的时候。

王淦昌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不止一项可以触及诺贝尔奖。也就是说,他曾站在诺贝尔奖的门槛前,只需再往前一步,就能捧回无数科学家梦寐以求的荣誉,是什么力量让他突然停下、转身、回国、隐身,王淦昌只说了四个字:“以身许国!”

中国可以没有人叫“王淦昌”,但不能没有“两弹一星”,中国可以没有诺贝尔奖,但不能没有大国核盾。

“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一道看似简单的填空题,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填法。幸运的是,总有一些人像王淦昌一样,在前一个空填入了“自己”,在后一个空填入了“祖国”。

0 阅读:30
吴仁磊说

吴仁磊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