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眼看日寇的战车离我军只有500米了,林竞远竟然丝毫不动,完全没有开枪

熹然说历史 2025-08-09 19:20:13

1944年,眼看日寇的战车离我军只有500米了,林竞远竟然丝毫不动,完全没有开枪的意思,气的团长大发脾气,要一枪崩了他。 枪口顶着脑袋,战车逼近阵地,20岁的炮兵排长林竞远为何在如此危急时刻依然岿然不动?是胆怯害怕,还是另有深意?这个发生在1944年广西黄沙河畔的惊险一幕,至今让人心潮澎湃。 林竞远,1924年出生于福州,1940年从格致中学毕业后考入黄埔军校王曲七分校第17期步兵科。两年后被分配到战车防御炮教导总队,专门学习反坦克作战技术,1942年底分配到93军战车防御炮营担任少尉排长。那时他才18岁,就已经是部队里有名的炮手。 1944年8月衡阳失守后,93军从重庆綦江开赴广西全县布防。日军打完衡阳后企图继续南下,从广西打到贵州再攻重庆。张发奎命令93军在黄沙河构筑防御工事,阻止敌人南进,掩护桂林疏散。这就是著名的桂柳会战的一部分。 战斗第一天,日本兵很麻痹,在黄沙河靠水的地方洗澡,被林竞远发现后用山炮打了一炮,当场打死不少日本兵。这一炮算是给日军一个下马威,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第二天,日军大部队和战车向国军阵地发起猛攻,漫山遍野都是敌人。团长命令林竞远带两门炮配合93军第10师29团,在公路边狙击日军。林竞远当时提出要把炮摆在第一线,团长警告他:“炮要是丢了,就枪毙你!” 按照常规,炮兵应该在后方提供火力支援,但林竞远坚持认为只有在第一线才能发挥最大威力。他深知战车防御炮的特点:专门打坦克,必须近距离才有把握。 日军进攻开始后,战车和步兵密密麻麻地压过来。距离八九百米时,团长就催促开火,林竞远说太远没把握。战车又前进两三百米,团长再次催促:“再不开炮就枪毙你!”林竞远依然说距离太远。 此时的林竞远承受着巨大压力。一边是越来越近的日军战车,一边是愤怒的团长。但他明白一个道理:战车防御炮的炮弹有限,如果第一炮打不中,后果不堪设想。这种专门打坦克的火炮,必须一击必中才能发挥作用。 直到日军距离三四百米时,已经能看清日本兵的模样,林竞远才大喊开火。第一发就打中了,但日本战车还在前进,他赶快又打了一炮,战车被打坏。另一辆战车也被炮弹炸伤,日军见状赶紧后退。 这一仗打得相当漂亮。林竞远用两门炮成功阻止了日军的攻势,证明了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如果按照团长的要求在八九百米时就开火,很可能打空,到日军真正逼近时反而没有炮弹了。 这场战斗展现了林竞远作为炮兵的专业素养。他不是简单地执行命令,而是根据武器特点和战场情况做出最佳判断。战车防御炮虽然威力大,但射程相对较短,必须等敌人进入有效射程才能开火。 林竞远的冷静还体现在战后的撤退上。打退日军后,他立即组织部队转移阵地,避免了敌人的报复性炮击。这种战术素养来自于他在军校和部队的系统训练,更来自于对炮兵作战规律的深刻理解。 抗战胜利后,林竞远被调回重庆负责训练炮兵军官。新中国成立后,他考入厦门大学学习建筑工程,毕业后成为高级工程师,最终以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身份退休。 从战场上的神炮手到建设时期的工程师,林竞远的人生轨迹体现了那一代人的家国情怀。黄沙河那场惊心动魄的炮击战,不仅是他军旅生涯的高光时刻,更是中国军人智勇双全的生动写照。 在那个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正是有了无数像林竞远这样的热血青年,凭借过硬的军事素养和冷静的战场判断,一次次挫败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民族尊严。 一个20岁青年在生死关头的冷静判断,折射出那一代军人的专业素养和民族气节。你觉得林竞远当时的选择是对是错?如果是你,会在什么时候开火?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58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