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今日奉命死守闸北,敌舰炮弹如雨,我机枪阵地已三易其址。若阵地不守,儿当与武器共存亡,决不苟活辱没清华之名。 这封泛黄的家书,写于1937年8月14日淞沪会战的炮火中。它的作者沈崇诲,一个本该在实验室绘制图纸的清华才子,此刻正蜷缩在闸北阵地的战壕里。墨迹未干,生死已悬于一线。 沈崇诲的名字里刻着家族荣光,祖父沈味兰是张之洞的幕僚,父亲沈家彝曾任北洋政府大法官。这个喝着咖啡长大的北平少爷,在清华园是风云人物,土木工程系的高材生,校足球队队长,连门牙被球砸落都坚持比赛。 九一八事变那天,球场上的欢呼变成了街头抗议的呐喊。他带着清华学生义勇军游行,却痛感血肉之躯难挡铁翼。当日本战机掠过绥远天空时,他摔掉地质勘探图纸,在日记里写道:"强国莫急于空防!" 1932年冬,北平城积着厚厚的雪。21岁的沈崇诲剃光头发,揣着央航空校录取书奔回上海。病榻上的母亲已说不出话,只用力攥紧他的手。七天后丧钟响起,他在灵前磕了三个头:"儿将抛弃一切,尽忠报国!" 航校训练残酷得超乎想象。美式教练机的操纵杆重如千斤,50%的淘汰率让天空成了奢侈的梦想。这个曾经的公子哥啃着硬馒头,在寒冬凌晨反复练习俯冲投弹。 毕业那天,他以第一名成绩戴上飞行徽章,留校当教官时对学生说:"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同归于尽!",这句话后来成了笕桥航校的校训。 1937年8月19日,长江口阴云密布。沈崇诲驾驶编号904的诺斯罗普轰炸机扑向日舰,机翼下是日军第三舰队"出云号"巡洋舰。突然机尾腾起黑烟,操纵杆剧烈震颤。 "跳伞!"他朝后座轰炸员陈锡纯大喊。21岁的湖南青年摇头,手指向"出云号"防空炮火最密集的舰桥。相视一笑间,战机调转机头,载着800公斤炸弹扎向浪涛。火光撕开浓雾时,黄浦江潮水正冲刷着外滩焦土。 清理遗物时,战友发现他总穿着的丝棉背心。弹片撕裂处露出内衬暗袋,全家福照片上父母笑容温煦。背面是钢笔小字:"母手制,廿五年冬"。 他践行了对父亲的承诺,却永远辜负了母亲"平安归来"的祈愿。航校同学郑少愚执行任务时,将花束抛向白龙港海面,那是沈崇诲遗书中约定的祭奠:"余者以鲜花果酒,奠诸故友灵前"。 日本海军档案里没有"出云号"沉没记录,国民政府最终以"人机失踪"结案。但历史记得:这个清华学子用26岁的生命,在长江口筑起第一座"人肉航母"。 今日清华西大操场南侧,黑色花岗岩烈士碑第十个名字便是沈崇诲。旁边总放着几束新鲜菊花,花瓣上凝着北方的霜。 读这封绝笔信时,窗外的霓虹正照亮外卖小哥奔波的身影。所谓盛世,不过是沈崇诲们用全家福换来的明天。他撞向的不只是敌舰,更是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枷锁,当读书人抱起炸药,一个民族才真正醒来。 权威信源:中国青年报《清华烈士沈崇诲:从球场健将到长空利剑》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儿今日奉命死守闸北,敌舰炮弹如雨,我机枪阵地已三易其址。若阵地不守,儿当与武器共
帝王心术
2025-08-09 10:49:29
0
阅读:25
tb0666630_99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