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看待欧洲对中国的忧虑和忌惮? 欧洲的目光为何总带着一丝警惕投向东方?这种忧虑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 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欧洲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蚕食中国主权,那段百年屈辱让我们铭记在心。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步步从贫弱走向强大,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加入世贸组织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过程里,中国强调集体利益和稳定发展,而欧洲更注重个人权利和市场竞争,这种文化差异本来就容易引起误会。更深层的原因,是中国崛起改变了全球格局。过去,西方主导国际秩序,中国只是市场,现在我们在高端产业上也站稳脚跟,比如盾构机技术从进口转为出口,价格大幅降低,影响了他们的垄断利益。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里就直言,中国迟早要洗刷过去150年的耻辱,这种“畸变”必须纠正。这话点明了本质:欧洲担心我们不是共享者,而是分割者,所以在经济、地缘政治上施压。 说起欧洲的具体忧虑,主要集中在贸易和安全上。拿最近的事儿来说,2025年7月的中欧峰会,欧盟主席冯德莱恩称关系处在转折点,指责中国利用稀土市场地位打压竞争,还担心我们的电动车和电池以低价涌入欧洲市场,导致本土产业受冲击。欧盟数据显示,对华贸易逆差超3000亿欧元,他们觉得这是因为中国补贴和监管壁垒造成的。 另外,在乌克兰问题上,欧洲不满中国对俄罗斯的立场,认为这影响了他们的安全。 地缘政治方面,欧盟把中国定位为“系统性对手”,担心“一带一路”在非洲和拉美扩展影响力,分化欧洲内部。 技术领域,他们抱怨营商环境,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问题频频提及。 这些忧虑不是空穴来风,但本质上是旧霸权思维作祟,怕失去主导权。中国发展从来不针对谁,我们坚持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面对这些,我们得理性看待。欧洲的忌惮反映了多极化趋势,中国崛起是历史必然,无法阻挡。 未来,中欧应加强对话,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治理挑战。中国是欧盟的机遇,不是威胁。只要双方以平等心态相处,就能共享发展红利,实现共赢。
果不其然欧盟又出大招了2025年8月6日欧盟突然喊话美俄赶紧坐下来谈核武器
【6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