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月31日,上海的“造反派”对她进行了辱骂、扇耳光、揪扯头发等粗暴行为

如梦菲记 2025-08-08 12:17:46

1967年1月31日,上海的“造反派”对她进行了辱骂、扇耳光、揪扯头发等粗暴行为,甚至强迫她跪着“请罪”,当晚,顾圣婴与母亲以及弟弟在家中开煤气自杀,年仅30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7年2月1日清晨,上海愚园路的空气格外沉闷,路过的人总觉得那一带比平常安静许多,直到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敲不开103号的门,才意识到不对劲。   门被撞开,煤气的味道冲了出来,屋子里沙发上躺着三个人,顾圣婴、她的母亲秦慎仪,还有弟弟顾握奇。   他们脸色苍白,身上没有挣扎的痕迹,像是睡着了一样,顾圣婴的手里还紧紧抓着一张旧照片,是她在日内瓦获奖时的留影,那一年,她才30岁。   顾圣婴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顾高地曾是军人,也是学识渊博的文人,母亲秦慎仪毕业于大同大学,后来赴日本进修音乐,家里藏书很多,唱片机常年不关。   顾圣婴从小耳濡目染,对音乐的反应比常人灵敏,三岁开始接触钢琴,五岁进入中西小学附小钢琴班。   印贞蔼老师曾说,她听一遍曲子就能记住七八分,很快,她被推荐给杨嘉仁、李嘉禄等名师学习,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琴,晚上琴房锁门,她就背谱到深夜。   十岁时,她在上海少年钢琴比赛中获奖,十二岁正式成为音乐学院学生,她几乎把全部时间都交给了琴键,连旅行途中也在看谱练记,她的演奏充满感情,有时如溪水潺潺,有时似惊雷骤响。   1957年,她参加莫斯科国际青年联欢节钢琴比赛,获得金奖,是新中国第一个在国际舞台上赢得钢琴金奖的演奏家。   第二年,她又在日内瓦摘得女子组最高奖项,在那些舞台上,她代表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国家的面貌。   她的音乐生涯本该继续绽放,1960年前后,她多次参加国际大赛,把奖项一一带回,国外的乐评人称她为“东方的钢琴诗人”,她的演奏在欧洲音乐圈内也受到关注。   在国内,她开始为学生授课,参与演出,曾在工厂、矿山、部队中演奏,用琴声激励劳作中的人们,她把艺术当作责任,始终将自己放在人民的立场。   但命运的转折来得很快,1955年,顾高地因历史问题被捕,家中变故从此接连不断,母亲失去了教职,弟弟生病辍学,顾圣婴成了全家的支柱。   她没有中断学习,反而更加拼命,可随着社会局势变化,她的出身、留苏经历以及曾经的海外演奏,逐渐成了众人眼中的“问题”。   原本的掌声慢慢消失,质疑和冷眼代替了喝彩,她越来越少登台,甚至在排练中被要求退出演奏。   1967年1月31日,她被带到乐团排练厅接受批斗,一开始是辱骂,接着是耳光、拉扯头发,最后被强迫跪地“认罪”,她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上衣,长发散落,手指紧紧攥着拳头。   那些手曾演奏肖邦与贝多芬,如今却被反剪在背后,按压在地砖上,她没有争辩,也没有哭,只是沉默地承受,夜色降临,她回到家,邻居记得,那晚顾家异常安静,连以往会传来的琴声也没有了。   第二天,三人躺在沙发上,已经没有生命迹象,屋内窗户紧闭,煤气泄漏的味道浓烈刺鼻,她的母亲坐在一旁,头靠在椅背上,弟弟的眼睛微闭,神色安详。   顾圣婴的手臂交叉放着,胸前压着那张比赛照片,火化是在当天进行的,没有仪式,没有告别,那个时代没人敢出面认领骨灰盒,她的遗体也就无声地消失了。   1977年,她的父亲被释放后回到上海,他四处寻找女儿、妻子和儿子的消息,却只能在万安公墓的草地上痛哭。   他为女儿设了一间纪念室,里面摆着她的旧衣、乐谱和几张泛黄的合影,他曾试图找回她的骨灰,但工作人员告诉他当年没存档,现在找不到了,直到他1990年去世,这个心愿也没能实现。   顾圣婴短暂的一生里,为国家赢得过无数荣誉,也曾被同胞赞誉为“音乐天才”,她的演奏留下过录音,她的名字曾出现在报纸头版。   但这些都没能抵过那个寒冷夜晚的悲剧,在批斗的压迫下,她选择终止生命,那是一段特殊的历史,也是一段无法回避的记忆。   今天,人们偶尔会听到她的演奏录音,琴声仍然清澈悠远,那是她留下的全部,也是她对世界最后的回应。   她本可以有一个不同的人生,有更多的舞台,有更多的掌声,可那年冬夜,她的琴声停了,天才的光芒也一同熄灭。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南方日报——顾圣婴,早逝的钢琴诗人

0 阅读:99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