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游击支队穷得揭不开锅,为度过难关,彭雪枫忍痛卖掉了13匹战马,谁知几天后,这些战马却驮着粮食跑了回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9年早春,寒气未退,豫东平原的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树枝枯黄,村路荒凉,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游击支队从敌后转战至河南永城书案店,打算在这里暂时落脚休整。 队伍刚到没几天,就赶上了春荒,百姓家中早已断粮,挖野菜的多,山坡沟渠里光秃秃的,只剩下风吹出的黄土。 小镇原本就破败不堪,年初一场雪灾后,土坯房塌了不少,路上见不到几个人影,战士们一边驻扎,一边清理街巷,帮百姓修补门窗。 本想与民同驻,养精蓄锐,但很快,所有人都发现,眼下最大的问题,不是敌人,而是肚子。 部队原有的粮食几乎耗尽,锅里煮的不是饭,是马齿苋和苦菜,连盐都舍不得撒。 年轻的战士有时饭还没吃完就跑去茅厕,老兵们把干红薯磨成末,掺着野菜团成团充饥,医药更是匮乏,前线送回来的伤员躺在草垫子上,有的连纱布都包不上。 山上的野菜早就挖没了,连百姓都找不出几片能下锅的叶子,彭雪枫下令不许再挖,因为那是百姓最后的希望,士兵们听了命令,没人反对,但大家的眼圈都是红的。 困局之下,彭雪枫反复思量,部队是百姓的队伍,可连口饭都解决不了,谈何打仗。 他望着营房外的马厩出神,这些战马跟着队伍转战多年,许多身上还留着弹痕和伤疤,最后他咬牙做了决定,把全营13匹战马牵去集市,换钱买粮,济困为先。 说出这个命令时,营里一片寂静,没有人反驳,大家都知道这是唯一的出路,可没人忍心把战马送走。 那不仅是战斗伙伴,更是他们在战火中依靠的生存工具,有些战士在给马喂最后一顿草料时,一边揉着马鬃,一边悄悄抹眼泪。 集市上热闹非凡,牲口摊前挤满了人,供给处先卖出了十二匹马,但彭雪枫自己的那匹枣红马,却始终无人问津。 有人暗地里把价抬高,说是怕马真的被卖掉,这匹马通体红亮,曾在激战中驮着负伤的彭雪枫冲出火线,是整个支队最俊的马,也最有功劳。 彭雪枫得知情况后,亲自赶往集市,他没有带人,也没穿军装,只是悄悄走到摊位前,把缰绳递给一个路过的布贩子,低声报出一个极低的价格。 那人正要付钱,被旁边认识彭雪枫的人拉住,一番小声劝说,布贩子愣了很久,最后点点头,马还是被牵走了。 当天晚上,彭雪枫在营房里沉默了很久,他知道这匹马不只是他的坐骑,而是战士们信念的象征,但眼下,全营断顿,老百姓断炊,能换来几斗粮食,救一人是一人。 三天过去,天还没亮,营地门口传来熟悉的马蹄声,十三匹战马依次走进营地,脖子上挂着粮袋,马背驮着高粱和小米,前排的枣红马胸前还绑着一张信纸。 赶车的是几个百姓,他们从集市走了一夜,把马又一匹一匹送回来了,信上写着:“这些马,我们只是暂借,等鬼子打跑了,再来收账,”字迹歪歪扭扭,纸角还有灰印。 大家站在院中,围着那群马,谁都没说话,风吹过,马鬃飞扬,战士们低头看着地面,泪水打湿了鞋尖。 卖马的钱用来买粮,支援了几十户揭不开锅的百姓,还剩下的一些,用来换了种子,分给春耕无望的农户。 人们听说新四军饿着肚子还想着百姓,许多村里的长者主动送粮送布,青年人走进队伍参军,老百姓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支持。 日后,彭雪枫带着部队转战四方,打下了一个又一个胜仗,那十三匹战马,也再次驰骋在前线,1941年,新四军第四师建立骑兵团,兑现了当初的承诺。 谁都知道,那场仗能打下,不靠几匹马,也不靠几块银元,而是靠民心,是靠那些在风雪中回来的马蹄声,那声音,像是胜利的前奏,敲开了新生活的大门。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亳州史志——文化亳州 |创建涡北抗日根据地之初 彭雪枫卖马度春荒
1939年,游击支队穷得揭不开锅,为度过难关,彭雪枫忍痛卖掉了13匹战马,谁知几
如梦菲记
2025-08-08 10:17:38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