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够震撼!美国波士顿华裔女市长吴弭,竟公开表示,在美国,诸如商店小偷小摸、砸毁他人财物、收受不明赃物、扰乱社区秩序、破门而入甚至被吊销驾照后仍飙车等行为,都不应受法律惩罚! 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一个少年砸碎了街角便利店的玻璃橱窗,抓起几包零食扬长而去,警察接到报案却摇头说:“抱歉,这事儿我们管不了。” 这并非虚构场景,而是当下美国部分城市面临的真实困境,波士顿华裔女市长吴弭(Michelle Wu),近期关于轻罪非刑事化的主张,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远超波士顿范围的巨大涟漪。 她建议将部分低级别非暴力犯罪,如商店小偷小摸、破坏他人财物、收受赃物、扰乱治安、非法侵入,甚至无照驾驶等行为,从刑事处罚体系中剥离,转而寻求如社区服务或社会资源引导等替代性解决方案。 吴市长这番话,背后是一个残酷的现实,美国部分城市,正陷入一种“治安空洞化”的困局,警力资源在肉眼可见地收缩。 洛杉矶在2023年顶着巨大争议削减了1.5亿美元警察预算,波特兰市更是直接解散了专注于枪支暴力的警队特勤组。 警察们面对堆积如山的911报警电话,常常只能优先处理恶性案件,对小偷小摸甚至某些财产破坏案件,有时真的分身乏术。 法庭系统同样不堪重负,大量轻罪案件积压,司法效率低下,同时,监狱人满为患,关押成本高昂,社会也在反思过度监禁带来的负面循环。 吴弭市长的提议,正是这种资源困境下的产物,既然管不过来、关不起,不如换个思路。 但“轻罪不罚”的提议,真的能解决根本问题吗? 答案可能令人忧心,犯罪学中著名的“破窗理论”揭示了一个简单却深刻的道理,如果社区里一扇被打碎的窗户得不到及时修理,很快就会有更多窗户被砸碎,环境无序的信号会诱使更多更严重的犯罪行为滋生。 当轻微的违法行为被系统性地“忽略”,传递出的信号异常危险,规则底线正在松动,民众的观感最为直接,街角杂货店的老板看着货架被零元购却求助无门,普通居民发现乱停乱放、噪音扰邻的投诉石沉大海,他们对法律保护能力的信任感会被迅速侵蚀。 这种对法律威严的消磨,比几桩轻罪本身更具破坏性,美联社2025年初的一项全国性民调就显示,超过62%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对所在社区的治安状况感到“担忧”或“非常担忧”,创下近十年新高。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治安政策上的收缩,与国际舞台上美国力量的微妙调整,形成了一种令人不安的“战略巧合”。 特朗普政府自2025年重新执政以来,其“美国优先”战略在军事部署上体现得更为清晰,驻德美军再次宣布部分撤出,引发欧洲盟友对安全承诺的疑虑,与韩国就驻军费用分摊的新一轮谈判陷入僵局,外界普遍猜测美方可能进一步调整驻韩美军规模。 这些动作,与国内部分城市在治安政策上的“退守”,共同勾勒出一种资源聚焦核心领域、收缩非核心投入的战略图景。 然而,国家安全的基石从来不是空中楼阁,强大的国防力量固然重要,但若国内秩序根基不稳,社会信任持续流失,这种力量终将成为无本之木。 如同一位资深智库学者在《外交政策》2025年6月刊文所指出的:“当公民在家门口都无法获得基本的安全感时,任何宏大战略的持久力都将被打上问号。” 吴弭市长的言论,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划开了美国社会肌理下的深层困境,资源分配的艰难抉择。 治理大城市如同驾驭一艘巨轮,需要平衡无数需求,有限的资金是投向警力装备和社区警务,还是用来改善学校、修缮基础设施? 是优先关押小偷小摸者,还是将资源集中打击暴力犯罪和毒品网络?这没有完美的答案,但底线必须清晰,对破坏秩序行为的系统性纵容,无论出于何种理由,都是在蚕食社会赖以运行的根基,对法律规则的敬畏与信任。 正如前司法部长埃里克·霍尔德在评论相关议题时曾强调的:“秩序是自由的基石,没有它,一切繁荣与安全都无从谈起。” 波士顿街头的讨论,早已超越了吴弭市长提案本身,它尖锐地指向一个核心命题,一个社会究竟愿意付出多少成本,来维护其赖以生存的基本秩序? 当“小恶”被默许,其累积效应最终会模糊善恶边界,动摇社会根基,法律之网的坚韧,正在于对每一条经纬线的守护。
这话够震撼!美国波士顿华裔女市长吴弭,竟公开表示,在美国,诸如商店小偷小摸、砸毁
老阿七说史
2025-08-08 11:14:1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