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李嘉诚遇到一个算命先生。算命先生问李嘉诚:“李先生未来想赚多少钱才满

混沌于浮云 2025-08-07 19:15:22

1958年,李嘉诚遇到一个算命先生。算命先生问李嘉诚:“李先生未来想赚多少钱才满足?”李嘉诚笑着说:”不敢贪多,三千万就足够了。 李嘉诚1928年生在潮州一个平常家庭,早年随家人移居香港。那时候香港刚从战乱中缓过来,移民多,机会也多。他爸是小学校长,到香港后身体不行,很快就去世了。李嘉诚14岁就辍学打工,先在茶楼当小伙计,后来去钟表店学手艺,再转到塑料公司做推销员。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英语和商业知识,攒下点钱。1950年,21岁的他用6000港元开长江塑胶厂,生产塑料花和玩具。起步难,他亲自管生产,改进工艺,开拓市场。到1958年,工厂有点规模,但竞争激烈,他继续扩展产品线,出口海外。这段经历让他明白,成功靠的是实打实干活,不是空想。很多人像他一样,从底层爬起,靠勤奋站稳脚跟。这故事接地气,就跟咱们身边那些小老板似的,一步步积累。 1958年,李嘉诚在商界活动上认识陈朗,那时陈朗在某些圈子有点名气,因为预测准。李嘉诚起初不信风水,但朋友推荐,就见了面。陈朗观察后问李嘉诚对财富的期望,李嘉诚说三千万够了。陈朗预言他会成香港首富。这话让李嘉诚开始调整策略,更留意机会。从那以后,他增加工厂产能,购入地块建厂房。陈朗后来成他的顾问,指点房屋布局和选址。李嘉诚听从建议,调整建筑计划。1960年代初,他的塑料业务稳了,出口欧洲。他开始涉足地产,1964年签购地合同。1967年香港不稳,他低价收购物业,局势稳后增值多。陈朗的指点延伸到公司总部和个人住所,李嘉诚记录意见,安排实施。这样的合作持续多年,陈朗声誉高,李嘉诚事业加速。1970年代,他成立长江实业,上市后股价涨。陈朗强调正当经营,李嘉诚以此原则做事。1980年代,李嘉诚产业多元,陈朗健康差,但还见面。陈朗晚年反思预言过多,可能影响自身。这件事说明,预言有时像催化剂,推动人前进,但关键还得靠自己抓机会。生活中很多人遇过类似转折点,一句话就改变轨迹。 李嘉诚的事业从1958年后转折大。1960年代,他买工业用地,扩展地产。1967年收购物业,之后增值带来回报。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业务进港口和零售。陈朗帮忙选址大楼,测量地势。李嘉诚转述陈朗的话,强调诚信。陈朗2007年去世,享年78岁,反思一生。李嘉诚财富数百亿,常居富豪榜首。这发展过程逻辑清楚,从小厂到集团,靠时机和决策。很多人忽略,成功不是一夜间,而是积累。陈朗的角色是顾问,不是主角,他的病痛提醒,凡事有代价。这故事有内涵,告诉咱们,野心小不代表止步,机会来了要抓牢。 李嘉诚早年打拼教会他韧性,从推销员到老板,每步都实。1958年遇陈朗,预言激发他野心,虽疑虑但行动起来。之后地产投资关键,抓低谷买进,高峰卖出。陈朗指点布局,帮避风险。李嘉诚注重道德,经商走正道。这组合让事业腾飞,到晚年回顾,预言成真。陈朗反思天机,病中自省。整体看,这不是迷信故事,而是努力加运气的案例。现实中,很多人有类似经历,一次谈话就点醒方向。关键是执行力强,不光说说而已。 1958年那次会面后,李嘉诚没停步,持续扩展。塑料厂稳,他转地产,1964年首笔交易。1967年趁乱买地,稳后赚大。长江实业1972年挂牌,市值升。陈朗顾问作用大,选址准。李嘉诚听劝,调整计划。陈朗强调善行,李嘉诚实践,声誉好。晚年陈朗病重,2007年走,反思泄天机。李嘉诚继续投资,产业广。

0 阅读:0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