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志愿军张财书重伤后,滚入雷区引爆地雷,为部队扫清冲锋障碍,自己却被炸

历史领航员 2025-08-07 12:34:46

1950年,志愿军张财书重伤后,滚入雷区引爆地雷,为部队扫清冲锋障碍,自己却被炸飞。战后战友们惊奇地发现:他还活着!

那年寒冬的朝鲜战场上,临津江边的积雪被硝烟染成灰黑色,志愿军第39军116师346团4连的老兵张财书趴在雪地里,手指已经冻得发紫。

他面前三米开外的雪地上,几根细如发丝的铜线在月光下泛着冷光——这是美韩联军布设的绊发雷区,每一根铜线都连接着六颗串联地雷。

三天前,兄弟部队换防时在这片看似平整的雪地踩响连环雷,瞬间伤亡百余人,殷红的血迹在白雪上凝结成冰,成了刻在每个战士心头的警示。

第三次战役总攻前夜,零下二十度的严寒让临津江面冻出两指宽的冰缝。

张财书带着新兵赵振海、金玉山组成三人扫雷组,每人扛着三米多长的木杆,杆头用铁丝弯成的钩子早被冻得粘手。

他们接到的死命令是:在二十分钟内为突击队扫清雷区,这个时间窗口是炮火准备与步兵冲锋的间隙,多耽搁一秒就意味着更多战友要倒在冲锋路上。

敌人阵地的探照灯扫过江面时,三人像壁虎般紧贴地面。

赵振海突然扯了扯张财书的裤腿,指着左前方三十米处——那里的积雪平整得反常,连只野兔脚印都没有。经验告诉张财书,这正是雷区惯用的伪装手法。

他刚要摸出探雷针,对面山头的机枪突然喷出火舌,子弹打得雪沫四溅,原来敌军早有防备,在雷区后方架设了交叉火力点。

第一根扫雷杆伸进雷区时,张财书的棉衣已被冷汗浸透,木杆钩住铜线的瞬间,六颗地雷同时爆响,气浪掀起的冻土块像炮弹破片般飞来。

等硝烟散尽,金玉山发现组长的扫雷杆只剩半截焦黑的木棍,而二十米外的雷区依然闪着致命的金属冷光。

更糟糕的是,爆炸暴露了他们的位置,敌军机枪开始对着雷区边缘疯狂扫射。

赵振海猫腰递上第二根扫雷杆时,张财书注意到这个小战士的绑腿渗出血迹——有发子弹擦着他的小腿飞过。

这次他们改从侧翼迂回,但钩住第二根绊发索时,敌军突然打来照明弹,雪地亮如白昼的刹那,金玉山为掩护战友挺身开枪吸引火力,却被三发机枪子弹贯穿胸膛。

张财书咬着牙引爆第二片雷区,回头只看见雪地上散落的军用水壶和半截炸断的绑腿。

最后的扫雷杆在引爆第三片雷区时,意外触发了连环爆炸,张财书被气浪掀飞两米多远,左耳瞬间失聪,嘴里满是血腥味。

他挣扎着摸向腰间的手榴弹,却发现赵振海仰面倒在雪地里,身下的冰面裂开蛛网般的纹路——这个十九岁的四川小伙在生命最后一刻,用身体压住了即将滚落冰缝的炸药包。

总攻的红色信号弹升空时,张财书的视线开始模糊,他能听见身后战友们的冲锋呐喊,能看见突击队踩着他们开辟的通道跃过冰缝,但眼前五米处的最后一道绊发索还在寒风中微微颤动。

没有时间了!这个参加过辽沈战役的老兵突然蜷起身子,像截圆木般朝着雷区滚去。

连续七次爆炸将他抛向空中,气浪撕碎了棉衣,却奇迹般避开了要害部位。

当担架队在一片焦土中找到他时,张财书的右手还死死攥着半截铜丝。

军医后来从他后背取出二十七块弹片,最危险的一块距离心脏只有两公分。

三个月后,躺在安东野战医院病床上的张财书,从《解放军报》上看到自己被授予"扫雷英雄"称号的消息时,第一反应是摸着残缺的右耳问护士:"赵振海和金玉山的名字在光荣榜上吗?"

0 阅读:53

猜你喜欢

历史领航员

历史领航员

带你看到不一样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