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恩果断出手 为中国两肋插刀! 日本防卫省近日公布计划,将于2026年在九州熊本市部署射程达1000公里的国产12式改进型反舰导弹,该型号可直接覆盖中国东部沿海关键区域。 朝中社随即发表万字评论,斥责此举破坏地区稳定,并明确表态支持中国维护国家安全利益。这一事件折射出东北亚地缘格局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日本此次部署的12式改进型导弹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其"反击能力"战略的具体落地。2022年日本通过《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三文件时,就已明确要发展远程打击能力。 根据防卫省技术本部披露,该导弹采用复合制导技术和隐身外形设计,突防概率较旧版提升40%,单枚造价高达3.5亿日元(约合1600万人民币)。值得注意的是,熊本基地距离上海仅800公里,到青岛更是不足600公里,其战略指向性不言自明。 朝鲜的反应速度超出国际观察家预期。朝中社评论直指日本"复活军国主义的野心",强调"维护地区和平是共同责任"。分析认为,朝鲜此次高调发声与其自身安全诉求密切关联。 日本导弹部署位置与朝鲜半岛直线距离不足400公里,覆盖平壤全境。更关键的是,日本2024年已获得400枚美制"战斧"巡航导弹,加上此次国产导弹部署,事实上形成对朝双重威慑体系。 军事专家指出,日本导弹计划存在三个被舆论忽视的深层意图。其一是测试技术自主性,12式改进型虽标榜国产,但其推进系统仍依赖美国技术转让;其二是突破专守防卫,1000公里射程远超防卫需求,实质具备攻势作战能力。 其三是构建前沿威慑,配合驻日美军"分布式作战"概念,形成对华前沿火力网。这些动向与美军在菲律宾部署"堤丰"导弹系统的行动形成战略呼应。 中国军事科学院最新研究报告显示,日本近五年防卫预算年均增幅达7.4%,2025年更创下6.8万亿日元(约合3100亿人民币)新高。其中远程打击武器研发投入占比从3%飙升至18%。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同时加速建设西南诸岛军事设施,在宫古岛、石垣岛新建导弹阵地和雷达站,与九州部署形成犄角之势。这种前沿存在强化明显针对中国东海活动和台海方向。 面对复杂局势,中国展现出战略定力。国防部发言人强调"任何威胁中国主权安全的行动都将遭到坚决反制",同时公布东部战区近期在黄海实施的联合封控演练细节。 演练中出现的055型驱逐舰和歼-16D电子战飞机,被外界视为对日反制手段的展示。更实质性的回应是,中国在山东半岛新增部署的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部队,其10马赫的突防速度可确保对日实施不对称打击。 朝方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现耐人寻味。除官方声明外,朝鲜劳动党机关报《劳动新闻》罕见转载中国军事专家文章,详细解析日本导弹技术弱点。 平壤还宣布将于9月试射新型固体燃料洲际导弹,时间点恰在日本防卫预算审议关键期。这种"硬碰硬"的应对方式,既彰显与中国的战略协同,也借机提升自身在东北亚安全事务中的话语权。 国际关系学者认为,日本导弹部署计划暴露美国印太战略的矛盾性。一方面美方要求盟友承担更多防务责任,另一方面又对日本军事松绑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心存顾虑。 这种战略模糊性导致地区安全困境加剧。值得玩味的是,在朝中社发声次日,美国务院发言人仅表示"注意到相关报道",与以往积极支持日本防卫政策的态度形成反差。 从技术层面看,12式导弹的实际威胁存在被夸大的成分。其1000公里射程需依赖高空弹道,在战时极易被拦截。中国已在全国布建红旗-9B和S-400防空系统,对这类亚音速导弹拦截成功率超85%。 更重要的是,日本目前仅计划部署30枚该型导弹,面对中国沿海纵深的多层次防御体系,实战效果存疑。这反而印证了分析人士的判断:日本此举更多是政治象征而非军事突破。 事件背后折射出东北亚安全架构的深刻变革。随着美国推动盟友体系"军事化",地区国家面临选边站队压力。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年初警告的"中美对抗风险"正在显现。 但中国的应对展现出新特点:既保持军事反制能力,又通过金砖机制扩容等外交举措破解包围圈。朝鲜的意外介入更说明,地区安全问题已难以用传统同盟逻辑简单划分。 站在2025年这个时间节点回看,日本导弹部署计划将成为检验东北亚安全韧性的试金石。中国需要警惕的不是单一武器部署,而是日本借机突破和平宪法约束的长期趋势。 朝方的强硬表态客观上为中国提供了战略支点,但根本出路还在于加快发展新质战斗力。最新曝光的"鹰击-21"舰载高超音速导弹表明,中国在西太地区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仍在持续升级,这才是应对复杂局势的底气所在。 信息来源: 日本力争年内在九州部署远程导弹 2025-07-31 09:06:16参考消息
金正恩果断出手 为中国两肋插刀! 日本防卫省近日公布计划,将于2026年在九州
重楼读世界
2025-08-06 19:17:1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