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深圳市低空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2024-2026年)》的发布,新时代的深圳速度,终于飞到了低空经济领域。从无人机之都到天空之城,从创新之城到低空经济第一城,深圳当仁不让。 从手搓“苹果机”到手搓“无人机” 如果问已经扭打了3年多的大毛和二毛,它们最想得到哪里的支持,可能会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名字——深圳华强北。因为,它们现在使用的无人机,贵得惊人,菜得抠脚。 华强北,这个中国最著名的电子产品批发市场,所出产的大量廉价无人机,不止大毛和二毛,更是全世界不那么富裕的国家和地区争抢的香饽饽。 而从手搓“苹果机”到手搓“无人机”,华强北变化多端、量大管饱的电子产品产出能力,正是深圳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和强大的表现。 也是其竞逐“低空经济第一城”的强力筹码。 现阶段的低空经济,就是无人机、低空通航、飞行汽车三大主要领域的竞逐,也恰好,都是深圳的舒适区。 如果溯源,深圳的低空经济基因可以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在那个航模运动风行一时的年代,以深圳、广州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占据全国70%以上的航模产业份额,以给国外航模品牌代工为主,也是全国航模爱好者的手搓圣地,产业链积淀可见深厚。 今天的消费级无人机王者大疆,初代产品也是在航模爱好者论坛上销售才逐渐打开了局面,从航模“玩具”到航拍“神器”,再到成为农业、工业等领域的“飞天利器”。 如今的深圳是不折不扣的“无人机之都”,每年生产的消费级无人机占据全球市场70%,工业级无人机占全球市场的50%,如果少了深圳力量的参与,我国的“无人机第一大技术来源国”“第一大民用无人机出口国”地位都可能不那么稳固。 “不出深圳能造出一架无人机么”? 或许我们应该换一个问法:“在深圳,生产一架无人机需要多长时间?” 答案是:几个小时。 而且这个时间还有进一步缩短的空间。 先别说芯片等无人机标配零件,有不少在国外需要一两周、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收集齐全的无人机生产所需材料,比如碳纤维材料、特种塑料等关键配件,在深圳就是几个小时便能找齐的事儿,而且价格更低一些,技术指标也更靠谱,甚至还给匹配上更适宜的零件儿。 手搓无人机,对从山寨苹果产业链的腥风血雨里杀出来的华强北商家来说,实在是小意思。 从“中国电子第一街”到“低空经济创新策源地”,当年交易额超2000亿元的华强北,以30多年的电子产业链优势,强势进入低空经济领域。5公里范围之内,把无人机加工套材所需原材料、零配件等配齐,效率和成本直接拉满,而且,从手搓到稳定的规模化生产,利好的不止是商家,还有大量的初创企业,深圳如今1700多家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很多都不同程度的受益于此。 而它们的终极形态,是大疆、道通智能、丰翼科技、东部通航、美团无人机等一批龙头企业,峰飞、卓翼智能、沃兰特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不夸张地说,大部分的主流电子产品,深圳都形成了集研发、制造、应用、服务等于一体的完备产业链。再辅以34家金融机构、200多家物流企业的资源网络,让低空经济的无人机赛道从图纸到商用的周期大幅缩短。 让普通人也能驾驭天空,深圳做了什么? 低空经济存在百万级的专业人才缺口,深圳再次趟入这片广阔的蓝海,华强北所推出的“执照+场景+管理”三维培训体系,由政企合作的培训机构专门培养无人机操作员,这些飞手一边学习无人机飞行技术,一边狠补空中交通管理和行业法规等实用技能,不知道有多少曾经的华强北手机小哥,摇身一变成为空中快递员。 还记得在中东的夜空中精准绘制出沙特国王萨勒曼和王储小萨勒曼的画像,以新时代的“法相天地”引爆全球的无人机表演团队么,他们同样出自深圳,从飞手到8100架无人机,都镌刻着深圳的印记。 目前的深圳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已覆盖载人飞行、物流运输、社区配送及城市治理服务四大领域。 作为全球首个系统部署低空感知网络的城市,深圳的“城市低空感知底座”项目揭示了智慧城市升级的技术密码。深圳正在用“立方公里”而非“平方公里”规划城市,其应急响应体系从地面延伸到300米低空,环境治理也从二维平面升级为立体监测——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在这里打开了全新的维度。
深圳的做界真不少,一天就能看见几台
【9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