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0年,打了胜仗归来的唐胜宗,等来的不是赏赐,而是赐死诏书。唐胜宗满心不甘,问朱元璋:“我究竟犯了什么弥天大罪,竟要落得如此下场?” 凤阳县博物馆里,一块锈迹斑斑的铁券丹书静静陈列,这件明代文物的主人唐胜宗,经历了从贫苦少年到开国侯爵,再到含冤而死的跌宕人生。 元至正十二年淮河流域连续三年大旱,十七岁的唐胜宗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当朱元璋回到家乡濠州招兵时,这个身材高大的少年毫不犹豫地投靠了这支只有几百人的起义军。 朱元璋慧眼识人,让唐胜宗专门扛军旗,别小看这个差事,在那个年代,扛旗手往往是主将最信任的亲兵,果然在攻打滁州的战斗中,唐胜宗率先登城,一举斩杀守将。 朱元璋当场解下佩刀赏赐,这把刀后来成了唐胜宗的传家宝,真正让唐胜宗声名大噪的是鄱阳湖大战。面对陈友谅的庞大舰队,朱元璋险些败北。 关键时刻唐胜宗率领水军绕到敌军后方,成功截断退路,激战中他身中数创仍不下火线,这一战奠定了他在淮西集团中的地位。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唐胜宗被封为延安侯,年俸一千五百石,在二十八个侯爵中排名第七,更难得的是,朱元璋还把侄女嫁给了唐胜宗的长子,这种待遇在非公爵功臣中极为罕见。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朝野震动,虽然唐胜宗并未直接参与谋逆,他曾多次赴胡府赴宴,在朱元璋眼中,这就是“交通奸党”的铁证。 洪武十七年唐胜宗因私用驿站马匹被贬至广西,表面上是惩罚实际上朱元璋另有深意,当时广西土司叛乱频发,需要名将镇抚,唐胜宗在广西期间政绩不俗,至今桂林还保留着他修建的“侯爷渠”。 最后一次建功是在云南,洪武二十三年东川土司叛乱,五十二岁的唐胜宗临危受命,经过数月征战,他成功平定叛乱,正准备班师回朝时,却等来了锦衣卫的逮捕令。 捷报抵达京城的次日,朱元璋就下令收押唐胜宗,这位跟随朱元璋三十八年的老将,最终以“坐胡党”的罪名被赐死,按照《大明律》谋逆罪需要确凿证据,但唐胜宗案仅凭四个字就定了死罪。 唐胜宗死后家族十七人被流放云南蒙自,这些昔日的侯门子弟,只能靠开荒种地维持生计。直到明孝宗年间,唐家后人才获准返回故乡。 为什么朱元璋要对这些开国功臣痛下杀手?原因很复杂,一方面这些淮西将领彼此关系密切,形成了庞大的利益集团,另一方面朱元璋担心自己百年之后,太子朱标压不住这些手握重兵的老臣。 朱元璋的做法虽然残酷,但确实为明朝的长治久安扫清了障碍,然而从人情角度看,这些功臣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几十年,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确实令人感慨。 唐胜宗的悲剧折射出封建王朝“兔死狗烹”的残酷现实,即使是开国功臣,一旦被皇帝视为威胁,也难逃被清洗的命运,这种权力游戏的残酷性,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 历史不会重演,但总是惊人地相似,在绝对的权力面前,个人的忠诚和功劳都显得微不足道,这或许就是封建专制制度最深层的悲哀所在。 《明史》中华书局 《大明律》国家图书馆藏
1791年冬,紫禁城的龙椅上,81岁的乾隆把军报拍得震天响:“反了!连朕赐的金册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