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7年,宋濂以年老辞官还乡,朱元璋十里相送,还赏赐布料说:“三十年后,做一件百寿衣吧。”不曾想,三年后宋濂的儿子、孙子先后被诛杀。 宋濂与朱元璋的相遇,带着几分乱世中的宿命感。 1358年,攻占婺州的朱元璋听闻宋濂的名声,亲自登门拜访。朱元璋见到宋濂时格外恭敬,让他教导长子朱标读书。 从龙兴寺到应天府,宋濂开启了他的帝师生涯,他不仅担任太子朱标的老师,还参与决策,成为朱元璋集团中重要的文臣智囊。 洪武十年(1377年),68 岁的宋濂正式向朱元璋递交了辞官奏折。在奏折中,他以 “年近古稀,齿发脱落,视听昏聩” 为由,恳请允许他返回浙江金华故里养老。 那天送别的队伍从午门一直排到十里亭。 宋濂穿着洗得发白的官袍,弯腰给朱元璋磕头时,帽翅差点碰到地面。朱元璋亲手把他扶起来,塞给他一匹暗纹云锦,指尖触到宋濂枯瘦的手腕,像碰着一段老树枝。“宋先生,”朱元璋的声音带着笑意,眼角的皱纹却没松开,“这料子结实,等您百岁那天,正好做件寿衣,我再派人为您贺寿。” 宋濂的手抖了一下。他伺候这位皇帝十九年,太清楚这笑容里藏着什么。当年在龙兴寺,朱元璋还是红巾军里的将领,捧着《论语》向他请教时,眼里的光像田埂上的星火,纯粹得很。可现在,这双眼睛里装着整个天下,也装着数不清的算计。 他把云锦揣进怀里,谢恩的话刚出口,就被朱元璋打断:“先生回去后,多写些文章,让儿孙们学学。我朱家的天下,得靠你们这些读书人守着。” 这话听着暖,宋濂却后背发凉。他想起去年,学士陶凯因为给人写的墓志铭里用了“寿终正寝”,被朱元璋斥为“暗含讽刺”,贬去了濠州。在这位皇帝眼里,文字是刀,也是刺,稍不留意就可能扎到自己。 回乡的马车走得慢。宋濂掀开帘子,看应天府的城墙越来越远,心里说不清是松快还是沉重。他在金华的老宅子早修好了,院里的那棵桂树还是他年轻时亲手栽的,如今该长得合抱粗了。 头两年过得安稳。他每天教孙子宋慎读《大学》,给儿子宋璲改改诗文,偶尔收到京城寄来的书信,大多是朱标问安的话,字里行间还带着学生气。宋濂把朱元璋赏赐的云锦仔细收在樟木箱里,垫着防潮的油纸,像藏着个易碎的梦。 变故是从洪武十三年的春天开始的。 京城传来消息,丞相胡惟庸被指谋反,满门抄斩。宋濂正在院子里晒书,听到送信的家仆气喘吁吁地说,牵连的官员已经抓了两百多个。他手里的《资治通鉴》“啪”地掉在地上,书页被风掀起,露出“飞鸟尽,良弓藏”几个字。 他最担心的事还是来了。宋璲在朝中做中书舍人,虽与胡惟庸无深交,却曾为其写过一篇贺表。宋慎更不必说,年轻气盛,去年还在宴席上夸过胡惟庸的书法。 果然,没过半月,锦衣卫就闯进了金华老宅。领头的校尉穿着飞鱼服,手里的腰牌在阳光下闪着冷光:“宋大人,奉陛下旨意,请公子与小公子回京问话。” 宋濂拦在门口,老泪纵横:“他们都是读书人,不懂朝堂争斗,求各位通融……” 校尉冷笑一声:“陛下说了,宋先生是社稷之臣,儿孙自然也该为国分忧。” 看着儿子和孙子被铁链锁走,宋濂瘫坐在门槛上。樟木箱的钥匙从怀里滑出来,落在地上,他捡起来,哆哆嗦嗦打开箱子,那匹云锦还好好的,只是摸上去,像冰块一样凉。 京城的消息断断续续传来。先是说宋璲在狱中“认罪”,接着是宋慎被判“斩立决”。宋濂派人往京城送银子,托老同僚说情,可回信只有一句话:“陛下说,先生教太子以仁,自家儿孙却学奸佞,该自省。” 他终于明白,朱元璋当年那句“百寿衣”,不是祝福,是提醒。提醒他就算回了乡,骨头缝里还刻着“朱家人”的印记,想干干净净地老死,没那么容易。 那年冬天,宋濂得了场大病,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桂树落尽了叶子。家仆告诉他,京城又杀了一批人,其中就有宋璲。他没哭,只是让家人把那匹云锦拿过来,盖在身上。 料子很软,却压得他喘不过气。 后来太子朱标哭着向朱元璋求情,说宋濂是他的老师,能不能留条活路。朱元璋把朱标的太子冠摔在地上:“你只知道师生情,可知他儿孙通敌?今日不严惩,明日就有人敢反到你头上!” 最终,宋濂被免去死罪,贬去茂州。出发那天,他什么都没带,只揣着半块从家里带来的米糕。走到夔州时,听闻孙子的灵柩从京城运来,要路过此地,他站在江边等了三天三夜,江风把他的头发吹得全白了。 灵柩经过时,他对着船影磕了三个头,然后慢慢站起身,朝着茂州的方向走。有人说,那天他嘴里反复念叨着一句话:“帝王家的恩,比黄连还苦啊。” 信息来源:《明史·宋濂传》《明太祖实录》《国初事迹》
1377年,宋濂以年老辞官还乡,朱元璋十里相送,还赏赐布料说:“三十年后,做一件
勇敢小妹
2025-08-03 16:36:33
0
阅读:606
东曦
所以,后来的中国人都喜欢吃猪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