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军兵临北京宛平城下,29军少校参谋王启元,只身前去与日军谈判。此时,他身穿白衣白裤,在战友的帮助下,用麻绳从城墙缓缓而下。虽然,他明知此去凶多吉少,但仍旧义无反顾,只身奔赴鸿门宴。
1937年7月8日,河北宛平城墙正在缓缓往下放着一名军人,他身穿的白衣,腰间系着粗糙的麻绳,由城头的士兵小心地往下放。
这位军人是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参谋王启元,他从城墙上下来出城只有一个目,那就是独自前往日军军营谈判,因为此刻宛平城外已经被日军包围。
7月7日深夜,日军在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声称一名士兵“失踪”,强行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
但事实上,那位名叫志村菊次郎的日军士兵早已归队,所谓“失踪”不过是日军为军事行动制造的借口。在二十九军拒绝日军无理要求后,日军发动了战争,卢沟桥事变爆发。
王启元奉命出城时,他知道日军所谓的谈判只是缓兵之计。因为日军正利用“现地谈判”来转移二十九军视线,从而借机从关东军和朝鲜调集精锐部队。
就在7月8日,日军一面假意谈判,一面在凌晨五时突然向宛平城发起进攻,和平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没有了。
二十九军高层起初对和平解决问题还心存幻想,军长宋哲元7月18日亲赴天津向日军司令官香月示弱,甚至承诺取缔抗日活动、调整军队部署,但这些退让未能满足日军的野心。
7月11日,日本内阁会议公然宣称“这次事件完全是中国方面有计划的武装抗日”,决定立即向华北增兵。当宋哲元在天津表达“中日亲善”时,日军第二十师团九千余人已从朝鲜开进山海关,随着日军不断增兵,到1937年7月25日,集结平津的日军已达6万人以上,
7月26日,完成兵力集结的日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二十九军全部撤出平津地区。宋哲元严词拒绝后,日军于7月28日发动总攻。
南苑战场上,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壮烈殉国;1500名学生组成的军事训练团用血肉之躯抵挡日军炮火。7月29日,北平沦陷;次日,天津失守。
王启元当初为和平而去的努力,终被侵略者的炮火彻底碾碎。
王启元白衣出城,从我们的传统习俗来看,已经表明了他视死如归的决心,即使知道日军是在拖延。
这种精神在二十九军中并非个例。驻守宛平的金振中营长要求全营官兵在吃饭前、睡觉前都高呼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的口号,这种骨气最终演变为全民族的抗战意志。
历史记载,这位二十九军参谋在七七事变后英勇抗敌,指挥官兵奋起反击,最终为保卫祖国领土壮烈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