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22年,康熙病重,临终之际下诏让一个男人殉葬,四阿哥胤禛一看名字慌了,虽然迷惑不解,但还是连忙下跪求情。胤禛不明白父皇做这一连串操作的用意,等到登基后才知道父皇的高明。
那年冬天,北京城笼罩在一片肃杀之中,69岁的康熙皇帝躺在畅春园的龙榻上,气息微弱,却依然紧握着帝国的权柄。
这位在位61年的帝王,一生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驱逐沙俄,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做出了一个震惊朝野的决定,他点名要九门提督隆科多为自己陪葬。
消息传出,整个紫禁城都陷入了诡异的沉默,隆科多是康熙的亲表弟,孝懿仁皇后的弟弟,更是掌握京城三万精锐的九门提督。
当时在康熙病榻前伺候的四阿哥胤禛听到这个消息,脸色瞬间煞白,他虽然和隆科多不算亲近,但也知道这位舅舅在朝中的分量。
胤禛二话不说就跪倒在地,额头抵着冰冷的金砖,恳求父皇收回成命,奇怪的是,一向说一不二的康熙,这次竟然很痛快地答应了儿子的请求。
隆科多捡回一条命,却始终想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得罪了皇帝,他自认为这些年谨小慎微,从不敢结党营私,就连和皇子们交往都刻意保持距离。
当年康熙让他接替因参与太子党而被处死的托合齐时,还特意用朱批警告他要以托合齐为戒。
这些年来,他确实做到了不偏不倚,成为康熙朝任职时间最长的九门提督,怎么到头来,皇帝还是要他陪葬?
直到胤禛登基成为雍正皇帝,这个谜团才逐渐解开,原来康熙这招叫做"苦肉计",是专门演给隆科多看的一出戏。
康熙晚年最头疼的就是儿子们争皇位,老八胤禩和老十四胤禵党羽众多,而老四胤禛因为平时不结党,反倒势单力孤。
康熙看中了隆科多手握京城兵权,又是胤禛名义上的舅舅,因为胤禛小时候是由隆科多的姐姐孝懿仁皇后抚养的,但光有这层亲戚关系还不够,康熙需要确保隆科多会死心塌地辅佐胤禛。
于是康熙故意在胤禛能听见的地方宣布让隆科多殉葬,等胤禛求情后再收回成命。
这一来,隆科多就对胤禛感恩戴德,觉得是胤禛救了自己一命,后来雍正继位时,隆科多果然鼎力相助,不仅亲自宣读康熙遗诏,还动用九门提督的权力震慑其他皇子。
康熙这招帝王心术,既给儿子找了个得力助手,又让隆科多心甘情愿效忠,可谓一箭双雕。
但故事到这里还没完,隆科多后来确实飞黄腾达,被雍正尊称为"舅舅",加封太保、一等公,连奏折上都写着"舅舅隆科多"。
可这人啊,一旦得意就容易忘形,他开始结党营私,推荐亲信诺敏去山西查亏空,结果闹出虚报账目的丑闻。
后来又卷入科场舞弊案,渐渐失去了雍正的信任,这时候,曾经被他打压的八爷党趁机拉拢他,甚至策划了"八王议政"的逼宫事件。
雍正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父皇临终前要隆科多陪葬,不只是为了演苦肉计,更是看透了这个人迟早会成祸害。
最终隆科多被雍正定了四十一条大罪,永远圈禁,这个结局,或许早在康熙要他陪葬的那一刻就注定了。
康熙作为一代明君,既要用隆科多的才能,又要防着他的野心,让他陪葬是假,敲打他是真。可惜隆科多没能参透这层深意,最终还是在权力漩涡里迷失了自己。
回过头看这段历史,康熙的帝王心术确实高明,他不仅给儿子铺好了路,还提前挖好了坑,隆科多要是安分守己,自然富贵终身;要是野心膨胀,雍正收拾他也有理有据。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有人说,康熙的遗诏里藏着清朝最精妙的权谋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