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退伍老兵赵保群在家午休,政府人员却找上门,对他说:“别睡了,国防部长张爱萍找了你14年,现在正邀请你去北京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87年深秋,江苏海安县五坊村的砖瓦厂工人赵保群正躺在土炕上打盹,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得他差点从床上滚下来。
门外站着几个气喘吁吁的干部,领头的攥着封电报直往他手里塞:“老赵!赶紧收拾行李,北京来的专车等着呢,张爱萍将军找了你十四年!”
赵保群愣在原地,手里捏着那封泛黄的电报,纸页上“国防部长张爱萍”几个字烫得他眼眶发酸。
这个在砖窑里扛了十五年泥坯的退伍兵,怎么也没想到那位开国上将竟会动用军区的力量,翻遍大半个中国来寻他这个小人物。
时间倒回1972年5月,北京卫戍区的警卫班长赵保群接到项古怪任务,去301医院监护化名“张续”的神秘病人。
推开病房门那刻,他看见的是个全身浮肿、左腿打着石膏的老人,专案组的人厉声警告他不准给病人好脸色。
可当老人疼得冷汗直流却咬紧牙关不吭声时,赵保群偷偷往他枕头下塞了块热毛巾。
后来他总趁着夜深人静,给老人按摩僵硬的伤腿,把组织规定的“监听家属谈话”变成站在门口替他们望风。
最惊心动魄的是7月28日深夜,老人喝完中药突然口吐白沫,赵保群狂奔八里路踹开主治医生家门,硬是从死神手里抢回条命,事后才发现药里被人掺了剧毒曼陀罗。
监护结束那天,赵保群连句告别都没来得及说就被匆匆调离,更蹊跷的是,这个本该提干的标兵突然被强制退伍,揣着三十块钱路费就回了海安老家。
直到某天在报纸上看到张爱萍复出的新闻,他才恍然大悟:那个瘦骨嶙峋的“张续”,竟是威震四海的开国上将!
有乡亲撺掇他去北京找将军谋个差事,赵保群却把锄头往地里一杵:“人家落难时咱伸手是本分,现在显达了凑上去像什么话?”
他宁可每天扛75公斤的棉花包压弯脊梁,也不肯拿当年的恩情换半点特殊照顾。
张爱萍那边却从没停止寻找,复出后的将军第一件事就是给卫戍区写信,得知部队改编档案散佚,又托老战友吴邦义在江苏电台连播三个月寻人启事。
1986年正月初五,海安广播站突然传来消息:角斜镇五坊村有个退伍兵,特征全对得上!吴邦义连夜冒雪赶到赵家,看见的是间漏风的土坯房,桌上摆着台旧电视,那是赵保群缩衣节食买的,只为偶尔能在新闻里瞧一眼将军。
当张爱萍的亲笔信和100元汇款送到时,这个铁打的汉子蹲在门槛上哭得像个孩子,转头却把钱全捐给了村小学。
北京重逢那天下着小雪,72岁的张爱萍早早站在四合院门口张望,车门一开,将军踉跄着扑过去抱住赵保群,两道泪痕在皱纹里蜿蜒:“傻小子!当国防部长这些年,我办公室的门永远给你开着啊!”
宴席上将军亲自给他剥螃蟹,听说他妻子生病立即塞来400元,赵保群又悄悄转赠给了敬老院。
有人嘀咕他太轴,他却憨笑:“当年救他可不是图这个。”后来地方上要给他安排工作,他只要了个工商所的岗位,说“能继续给老百姓跑腿就挺好”。
这段跨越十五年的寻找,最动人的不是将军的报恩,而是两个人都守着最朴素的道理,赵保群在权力面前保持了普通人的尊严,张爱萍在显达后仍记得微时的光亮。
那个特殊年代里,有人用屏风遮挡病房搞监视,有人往中药里下毒,却也有人在寒夜里互相温暖。
如今角斜镇小学的孩子们还读着李友兰捐赠的图书,赵保群家堂屋墙上挂着将军用炮弹壳打的和平鸽,它没镀金也没镶银,却比任何勋章都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