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3年,朱棣病重,他的三子朱高燧,趁四下无人,悄悄掏出一包毒药,小心掺进父亲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02 00:20:19

1423年,朱棣病重,他的三子朱高燧,趁四下无人,悄悄掏出一包毒药,小心掺进父亲的药膳中,谁料,背后正有一双冰冷的眼睛,死死地盯着他。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明朝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有一位皇子从出生就拥有万千宠爱,却最终走上了一条差点改写帝国命运的道路,他叫朱高燧,是明成祖朱棣的第三个儿子,这个名字在史书里并不如他的父兄那样耀眼,但他那一生的跌宕起伏,却足以让后人久久回味。   朱高燧出生在一个特殊的时刻,那时的朱棣已经身居高位,有了足够的权力和声望,他的长子朱高炽被立为太子,次子朱高煦骁勇善战,备受将士敬重,相比之下,朱高燧虽然是嫡出,但排行靠后,承担的责任并不多,也正因为如此,他从小过得格外轻松,父亲疼爱,母亲呵护,生活无忧无虑,宫廷中人都知道,这位小王爷脾气不小,性子不稳,可偏偏就是没人敢惹。   在那样的环境里长大,朱高燧渐渐养成了任性的性格,他并不满足做个闲散亲王,心里早早埋下了不甘心的火种,他对太子始终看不上眼,觉得哥哥身子骨孱弱,性格温吞,根本不像个能撑起天下的人,他与二哥关系倒是不错,两人时常凑在一起,背后议论太子的不是,这些小动作一开始只是宣泄情绪,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得有了方向和目的。   朱棣并非没有察觉,他对这个小儿子一向宠溺,却也看出他那股不安分的劲头,为了让他安心做事,朱棣不但封他为赵王,还将他留在北京,参与政务处理,外人看来,这是极大的信任,可在朱高燧眼里,这反而是一种机会,他觉得自己并不比兄长差,甚至在某些方面更有优势,于是,他开始结交亲信,暗中观察朝局的每一次风向变化。   朝中官员对这位王爷多有忌惮,赵王表面上循规蹈矩,实则私下里动作不断,他与手下密谋,尝试拉拢宫中宦官,甚至打探禁军动向,他知道,真正的机会不会凭空降临,而需要亲手去争,他的耐心在等待中不断被磨蚀,直到一个机会终于出现。   永乐二十一年,朱棣旧疾复发,病情一日重过一日,朝廷上下议论纷纷,谁都知道,这位老皇帝恐怕撑不了多久,朱高燧再也坐不住了,他开始频繁接触几个心腹,密谋一个大胆的计划,他们设想,如果能趁朱棣病重之时下手,不仅能除去那个阻挡在前的父亲,还能伪造一道旨意,将太子废黜,这样一来,赵王就能顺理成章地登上那个至高的宝座。   计划看似缜密,实际却漏洞百出,几个参与者中,有人胆子大,有人心思杂,有人被利益吸引,有人却在关键时刻动摇,其中一名知情者选择了告发,将整个阴谋提前暴露,朱棣得知后勃然大怒,立刻下令彻查,很快,相关人员被一一捉拿,伪造的圣旨也被搜了出来,连药膳中下毒的证据都被掌握。   朱高燧一时间从潜在的“新皇帝”变成了阶下囚,他面对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一向看不起的太子,在这关键时刻,太子没有落井下石,反而出面求情,朱棣虽然震怒,但终究是父亲,最终没有要他的命,只是剥夺了他的王权,将他软禁在府中。   从此之后,朱高燧的命运急转直下,他被迫离开政治中心,迁往地方,过上了远离朝政的日子,曾经的亲信陆续被清洗,王府也被大幅削弱,他没有被处死,却也再无法回到往日的风光,他的生活变得平淡,甚至有些凄凉。   但命运并未彻底抛弃他,朱棣去世后,太子继位,成为明仁宗,这位宽厚的兄长并没有对他赶尽杀绝,反而慢慢恢复了他的部分待遇,到了下一代皇帝朱瞻基在位时,朱高燧已经彻底收敛锋芒,他明白,自己再也没有机会,也不敢再有妄念。   他开始修身养性,偶尔抄抄古帖,种些花草,过着宛如隐士一般的生活,外人提起这位赵王时,也渐渐从“谋逆之人”变成了“聪明惜身”的例子,他没有再犯错,也没有再冒险,仿佛从一场梦中醒来,终于知道了什么叫真正的代价。   朱高燧最后活到了宣德年间,寿终正寝,谥号为“简王”,这样一个曾经几乎掀翻朝堂的皇子,最终却以安然的方式离世,不能不说是大明皇室宽政的结果,他的结局不仅关乎自身的命运,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皇权与藩王之间的微妙平衡。   有人说他是命大,也有人说他是知止,他的聪明没有让他成功登顶,却保住了一条命,也保住了家族的血脉,在那个以谋逆为大罪的朝代,这样的下场,已是极为罕见。   朱高燧的一生,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宠爱带来的膨胀,也照见了权力边缘的诱惑,他既是受害者,也是制造者,他没能成为皇帝,却留下了一个值得后人深思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最高的权位面前,人性的复杂远比权术更难掌控,而有时候,最聪明的选择,恰恰是及时收手。   信息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朱棣被忽视的三子朱高燧,据说曾刺杀朱棣篡位,朱高燧:其实我没想过要造反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